央视网消息:这尊“齐天大圣”惟妙惟肖,手握金箍棒,火眼金睛眺望远方,像要马上腾云驾雾。赵阳手里握着支极细的笔,正在“大圣”彩塑身上仔细描画,目光坚毅、下笔稳健。这是近日在国新办发布厅外的一幕,当日这里举行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发布会,包括泥人张在内的许多当地非遗在这里展示。
作为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泥塑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是“津门一绝”。1839年,年仅13岁的第一代“泥人张”离开私塾开始从事泥塑创作,仅过5年便凭借为京剧名角塑的戏装像成名。1915年,“泥人张”走出国门,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从此扬名国际,成为中国北方泥塑代表。
赵阳正是一位来自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工艺美术师。
“现实题材和传统文化题材都有”,少年老成的他言谈举止很稳重,“去年我们还做了遵义会议的彩塑,这是很有意义的,讴歌党讴歌英雄,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
“首先要学好这门技法,技艺掌握好后,在于想法和题材。”关于非遗传承和创新,赵阳有着自己的理解,不变的是“多看、多思、多练”。
“塑像最难的就是做人物,写实、传神,拿的资料越多,做起来就越准确。”赵阳已有许多经典作品。
随着3D打印应用越来越广泛,雕塑、泥塑是否会受到打击?赵阳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越是科技发达了,这种人工制作、匠心独蕴的作品就越珍贵、越有价值。
“梦娃那是我们老一辈艺术家林刚老师创作的”,赵阳介绍说,“梦娃”系列公益广告红遍全国,她就是以天津泥人张作品“憧憬”为原型,从“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七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动解读,受到观众好评。
比起手办人偶的精致写实,传统泥塑更注重造型与整体表达,更注重“神”,最关键的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匠人有种执着的灵魂,从青涩到熟练,每项记忆与传承,都留存着时代的印记。唯喜爱才能坚持,唯磨炼才能瞩目,唯创新才能发展,唯匠心才能传承。身为匠人的赵阳说,“其实,这就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