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这八位老人,花31年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2019-08-05 21:50:10

  陆良八老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的8位普通老人,从1980年起,在土地石漠化程度严重的荒山上,造林13.6万亩!

  他们念叨了大半辈子的话是:“山上要有树,山下要有路,农民才会富。”

  如今,他们呕心沥血打造的林海,一望无际,而8位老人只有4人健在。其中,85岁的王德映是身体最硬朗的,偶尔还会走回林场看看。

  相比11.8亿亩这个数字,13.6万亩似乎有点微不足道。

  前者,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工造林的面积。后者,是31年里,8个人在喀斯特地貌荒山上,实现的造林奇迹。

  在珠江源流域,云南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境内,85岁的王德映老人对于11.8亿亩这个数字,并没有概念。他的人生,是那个13.6万亩。

  瘦削的肩上背着一个大背篓,站在花木山林场山脚,他还能一眼辨认出哪些树是当年自己亲手栽下的。曾经的小树苗,如今有的已有碗口大小,挺拔青翠,绵延一片。

从左至右分别是:王小苗、王开和、王家寿、王云方、王家云、王长取、王家德、王德映。

  树已亭亭如盖,当年一起种树的8个兄弟,因为相似的付出和坚守,被视作创造了绿色奇迹的当代愚公和一种精神符号,他们在当地被称为“陆良八老”。如今,已有4人离世。

  时间带走青春和生命,留下的终是故事和念想。其中一位老人王家寿在弥留之际,曾希望能将自己安葬在林场里,但这已不符合当地的殡葬规范,最终,他沉睡在距离林场最近的地方,静静守候。

  风过密林,窸窸窣窣;天地作证,他们来过。

  植树义无反顾

  一床草席一件蓑衣

  8个人一头扎进山里

  王德映说,这辈子他们8个人就做了种树、护林这两件事,甚至他们说好,要守着林场不能失火,不然百年之后,都没有资格把种树这件事刻在墓碑上。

  王德映清楚知道,对于朝夕相处30多年的8个人而言,这片郁郁葱葱的林场意味着什么。

  “种树呀,天晴挖窝子,天阴栽苗子。”如今,这几乎是王长取老人能够流畅表达的仅有几件事了,85岁的他前几年被诊断出大脑有淤血,因年事过高,一直保守治疗。

  王长取确实是有一点糊涂了,平时几乎不怎么说话,问他什么需要很久才能反应过来。在他脸上深深的皱纹和褐色的老年斑中,唯有一双出奇干净的眼睛中,还能寻觅到些许留在林场里的青春。

八老之一王长取。

八老之一王开和,90岁的他是健在老人中年纪最大的。

  最开始种树,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陆良八老”还不老,最大的51岁,最小的40岁。整个陆良龙海乡,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荒山寸草不生,怪石嶙峋,乡里没有一条河流和水库,连续干旱,拉水的老牛都累得跪下。

八老之一的王德映,已经85岁。

  “山下要有路,山上要有树,农民才会富。”这句话,是种树的带头人王小苗说的,这位曾经的龙海公社树搭棚村民兵营长,最先提出上山种树,其余7个人自愿加入。

  1980年12月的普通一天,8人各自带着一床草席和一件蓑衣,一头扎进山里。从此,他们的人生再也没和种树造林撇开过关系。

  31年里,八位老人先是种树,再是守林。没有住处,一床草席铺地,一件蓑衣搭身,天为幕,地为席;年纪大了,他们把儿女们叫上山一起守着,即使过年,山下村里鞭炮震天,山上一点卤菜和土豆,就是团年饭。

  种树苦人,跋涉在石头堆里,每个人的脚后跟,都肿得像是缺水的土地,皲裂着牙签粗细的小口。实在疼得走不了路,就把土豆煮熟捣碎,然后填到开裂的小口子里,再用针线缝上。自己缝不到时,几个人就相互缝。肿起来变硬的皮肤很干,针扎进去,不会痛。

  如今, 沿着山路迤逦而上的林场,从空中看,宛若披上绿茸茸的外套。当年,8人合计,将其称为“花木山林场”,所寄托的寓意就是有花有木。

  绿色慢慢铺开

  足迹遍布9个乡镇

  800名青年主动参与

  1995年,人工造林结束,他们开始守山。王小苗烟瘾大,但为了防止火灾,他将打火机和烟斗放在家里。

  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

  直到现在,王德映都记得当年第一锄头下去后,地上冒出的火星。硬着头皮,他们每天挖坑,撒种子,再填上,小苗却一直没有发芽。忍不住扒开一看,老鼠早就把小苗吃了。

  先天不足,后天艰难,似乎撞上了所有倒霉的因素。

  为提高树苗成活率,8个人开始尝试先育苗,再移栽。将挑好的树种,在营养袋里精心培育,长到十厘米左右高,再移栽到山上。

  更精细的是,他们摸索出,50天的树苗移栽后,成活率能达到100%,80天的树苗,成活率只有60%,100天后的树苗,成活率不到10%。于是,风雨无阻,育苗50天就要连夜移栽。

林场下,老人们曾经的住所。

  “一条直线一条直线的种。”4年时间,他们种植了7400亩华山松,原本赤裸嶙峋的荒山有了色彩。8人开始被请到别的乡镇帮助造林。1985年至1995年,10年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陆良县9个乡镇,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要求参与进来。王小苗开始组织专业造林队,招募到近800名青年,上山植树。

  云南喀斯特地貌的土地上,小树逐渐向天空伸展,绿色慢慢铺展开来。在祖国各地,植树造林也在蔓延。

  资料显示,仅在1981年到1986年间,中国每年植树造林面积平均为250万公顷,这一数字,是同一时间段苏联植树造林的两倍,也几乎是美国的两倍。

  不同的地域,同样的坚持。

  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从1962年深秋开始,三代人经历了55年的造林传奇。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的贫瘠荒凉正在因为植树造林变得有了色彩。从东北黑龙江一直到西部新疆,防护林在慢慢成形。

老人们曾穿过的鞋子。

  “陆良八老”的世界并未如此广阔,1995年,人工造林结束,他们开始守山,这一守,就守到2010年8月。

  每天,他们巡山到晚上十点,晚上轮流派出两个人守在山头,带着咸菜馒头做干粮。王小苗烟瘾大,为了防止火灾,他将打火机和烟斗放在家里。8个人里,除了王家寿的个性比较活泼,剩下的都个性温和,少言少语。

  “我们都姓王,是一家人。”直到现在,王德映都记得,一次发现王小苗晕倒不省人事后,他带着王小苗驾着马车往医院赶。结果医院诊断,王小苗没有大毛病,就是三天没吃东西,饿的。

1 2 共2页

来源:新华社
编辑:刘英杰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不忘初心 为新闻理...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万家灯火的背后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为航天器披上“护身...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雷军:“码农”的梦想

    雷军 18岁以优异成绩考上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仅用两年修完学分并完成毕业设计;大三时,靠帮人开发软件已成为年轻的百万富翁;不到30岁就已成为金山软件CEO……企业家雷军大学毕业时,雷军在国内程序员圈子已名声大噪。1991年,他加盟北京金山软件有限公司,带领团队技术创新、攻坚克难

  • 退伍军人朱凌波:小兵有大爱 退伍不“褪色”

    朱凌波,宁乡市老粮仓镇人,1999年参军入伍,在山西某部服役,由于表现突出,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002年,朱凌波退役回乡。退伍后,家境贫困的他打过工、摆过摊,如今在宁乡开了一家餐饮店。十多年来虽然历尽坎坷,但他那种积极向上、敢于担当和助人为乐的军人精神却没有“褪色”。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