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艺术殿堂,心中充满敬畏
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高级主管 南昊
“我现在开车走长安街,看到国家大剧院这座漂亮的建筑,心里就觉得充满敬畏。”说这话的是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高级主管南昊。自从2007年国家大剧院这座文化地标建筑落成开幕,他就在这里工作了。12年来,他策划千余场戏曲演出,为观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见证着北京演出市场的发展。
2007年6月国家大剧院还没正式开幕时,24岁的南昊就成为其中一员,在演出部负责戏曲演出策划工作。“北京并不缺好的戏曲演出场所,长安大戏院一直很聚人气,2008年梅兰芳大剧院也开幕了。”南昊说,如何在北京演出市场树立国家大剧院戏曲演出品牌,是他和同事思考的问题。
经过调研和摸索,国家大剧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北京作为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不应该只有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大剧院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应该为全国各地的优秀地方戏曲提供展示平台,让北京观众不用出京就能领略全国的戏曲名家名剧。
“在大剧院做演出策划,用吹毛求疵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南昊说,他之所以对大剧院心怀敬畏,是因为它的地位与众不同。“这是代表国家形象的剧场,什么内容适合在这里演,什么剧目值得推荐给观众,都是要认真考虑的。”12年来,南昊策划的戏曲演出超过千场,每年上演的戏曲艺术周已成为知名品牌,黄梅戏、昆曲、越剧等数十种地方戏曲连续登台,观众和艺术家都记住了这块响亮的牌子。
2009年,南昊策划了国家大剧院纪念杨宝森诞辰100周年系列演出,在京剧界引起轰动。今年,杨宝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上演,诸多大腕名角十年后再次同台。人气颇高的王珮瑜原本在外地拍戏,但在演出当天,她坐飞机赶来,在演出前三十分钟赶到大剧院,随后化装登台。等到整场演出结束,南昊发现后台已经没有王珮瑜的身影,打通她的电话,那头说:“我已经到机场,要飞回去了,你先忙着……”南昊当时感动极了,“艺术家认可的是大剧院对艺术家、艺术品质的尊重,我们的团队经过这么多年工作,和艺术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南昊工作的这十几年,也是北京演出行业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的十几年。数据显示,北京演出市场近几年来在演出场次、演出收入、观众人次等方面,均逐年上涨。身处演艺行业,南昊对这些变化有着更加感性的认识:“大剧院的歌、乐、舞、剧、戏等主打艺术门类,演出场次始终保持在一定规模,观众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元。”
物以稀为贵,十年前,北京引进的很多外国剧目都会引发热议,但现在的观众对外国剧目和院团已经非常熟悉,国外院团来京演出更是司空见惯。除了引进演出,各个艺术院团自身的“造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仅以国家大剧院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已推出歌剧、话剧、舞剧、京剧等各类艺术形式的自制剧目87部,其中原创剧目28部。
北京观众群体的壮大与成熟也给南昊留下深刻印象,“大剧院刚建成那几年,有观众抱着看建筑的心态来参观,但现在,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是好的剧目、优质的演出项目。就拿戏曲演出来说,无论是小众的地方戏,还是先锋的表演形式,在北京都能被观众接受,京城观众不仅眼界宽了,接受度高了,审美鉴赏力也明显提高了。”(本报记者 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