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婷笑了 郎平哭了
在中国女排以3:0战胜阿根廷队、赢下2019年世界杯赛的最后一场比赛之后,中国队队长朱婷和主教练郎平的情绪终于都释放了出来。
-
王文教:新中国羽毛球事业的“拓荒者”
“我回国后与当时的全国冠军交手,打了他个15:0、15:6。”被誉为新中国羽毛球事业“拓荒者”的王文教回忆道。差距如此悬殊,深深震撼了他,这促使当时年仅20岁的他下定决心离开印尼,回到祖国,为振兴祖国的羽毛球事业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群游方阵中,21辆老一辈英雄模范与建设者的礼宾车,引人注目。为了全面保障车上359位致敬英雄们的安全,每一辆礼宾车上都配备了10位志愿者,应急推车、轮椅扛送、医护协助……这项服务工作责任之重、任务之光荣,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这群志愿者深有感触。
极限体能训练为紧急推车做准备
今年大二的王宇,服务的岗位是“应急推车”。“一旦礼宾车当天发生任何意外,我们就要打开脚底下的盒子,把脚伸出去,开始用人力把这辆车推动”。王宇介绍说,老一辈坐在礼宾车的二层,他们和礼宾车司机都“藏”在底下一层,每一车配10名志愿者和2名服务技工,一旦礼宾车发生故障,这12个人就要把整辆车推动。
“起初只知道要负责推车,后来才知道要服务的对象。知道我们要服务的是这些为国家作出这么多贡献的伟大老一辈,一下觉得这辆车更‘重’了,我们更需要加倍训练”,王宇所说的这项“训练”,除了两次以承载40-50人规模的推车演练之外,前期为了提高推车的体能和状态,大家历经了47天挑战体能极限的集训。
“每天6点20分起床,先是3公里跑步进行耐力训练,每天跑完就是五科训练,包括上肢训练,标准俯卧撑、上半程俯卧撑、下半程俯卧撑、下斜俯卧撑。一个半小时;下肢训练:深蹲、抗阻深蹲、深蹲跳坑、蛙跳,又一个半小时。上下肢训练完成后,平板支撑、左侧平板支撑、右侧平板支撑、俄罗斯转体、收腿臀桥……下午全身性训练所有项目进行完后,再进入耐力挑战,5公里无负重热身跑后,为了强化我们的耐力,再进行负重变速跑,不断循环往复……”志愿者林奕昕介绍说。
王宇说,在体能不断训练提升的情况下,他们的状态在十一前达到了最佳,“最后一次演练,我们10个志愿者就能推动车,不需要技工了。因为假设技工在维修,我们10个人就要保证能推动车”。
每一台阶、每一步反复演练
除了应急推车之外,志愿者林奕昕还有一项工作是负责轮椅抬送,将“致敬”方阵中行动不便的老前辈连同轮椅由地面抬至二楼,这项任务更是重中之重,肩负着保护每一个老前辈的重责,“从一楼到二楼会经过的每一个拐角、每一个台阶,我们都进行反复演练,以保障老前辈们能100%安全到达二楼”。
据林奕昕介绍说,9月初他们负责轮椅抬送的志愿者们,便到福车汽车厂进行演练,“看到礼宾车后,了解车里二楼通道和所有台阶结构,我们当场就开始设计完整的抬送轮椅方案,进行无数次演练,并以最重的重量、轮椅上承载180斤重量来演练”。
“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一群特殊对象,我们所有志愿人员都经过各种医疗培训。行进过程中老前辈如果需要救助,比如怎么把老前辈从座位上抱起转移到一楼的动作也都反复训练过,这不仅需要体力,也需要一定的医护知识储备。”
“守护祖国英雄,我们很光荣”
体能训练强度之大、志愿岗位任务之重,结束十一当天的任务后,大家都深有感触。林奕昕说,在47天训练过程中受伤、体力不支的情况都很正常,他也曾两次发烧到38.5度,但第二天也继续坚持训练,“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是怀着使命来参加这次志愿活动的。从一开始,我们就怀着轻伤不下火线、坚持到底的心态来参加这次训练”。
“主要是光荣,辛苦都不算什么”,肩负紧急推车任务的王宇,十一前夜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既兴奋又沉静,“我脑里一遍遍地过所有动作,哪个阶段做什么,什么时间干什么”。
特别自豪、特别光荣、特别感动,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林奕昕反复强调这三个感受,“我们服务的这群嘉宾都是革命前辈,他们曾经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付出了鲜血和汗水。能够为他们做一些什么,我都感到自己也在为成为英雄这个目标而努力”。(文/本报记者 林艳)
在中国女排以3:0战胜阿根廷队、赢下2019年世界杯赛的最后一场比赛之后,中国队队长朱婷和主教练郎平的情绪终于都释放了出来。
“我回国后与当时的全国冠军交手,打了他个15:0、15:6。”被誉为新中国羽毛球事业“拓荒者”的王文教回忆道。差距如此悬殊,深深震撼了他,这促使当时年仅20岁的他下定决心离开印尼,回到祖国,为振兴祖国的羽毛球事业贡献力量。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活动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社会各界共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走过的伟大历程。作为国内管理咨询行业的领头兵,九州创联商学院院长、九州创联集团董事长苏学锋受邀参加此次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活动。
红砖、素瓦、铁皮门……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东北角一间破旧的库房里,1980年,由纪世瀛、陈春先、崔文栋创办的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