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记录新时代奋斗者最美的身影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蒋菡
2019-12-12 09:07:17

  这美,是粘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劳动之美。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线职工的苦乐酸甜,可以感受到不同行业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爱岗敬业的职业追求,更可以触摸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

  工人日报社首届“最班组”全国短视频大赛圆满收官。“我们都是普通一线工人零基础自学的短视频拍摄剪辑,班长配的音。感谢《工人日报》让各行各业的班组也能在网络上露脸儿,在这个最好的时代记录下最奋斗的我们。”在“最班组大赛沟通群”里,一位参赛者的留言说出了很多参赛者的心声。

  大赛自9月底启动,一个月时间,收到参赛作品600余件。之后,100个入围作品在工人日报客户端展播,投票总数超过5300万人次。从“最精准”的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班组,到“最辛苦”的绿化班;从正在修建海拔最高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作业队,到在井下最深处的掘进班组……参赛班组中,既有荣誉等身的“最优秀”班组,也有默默无闻的“最平凡”班组,他们站在了一起,在3分钟里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各自的班组之最。

  这美,是粘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劳动之美。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线职工的苦乐酸甜,可以感受到不同行业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爱岗敬业的职业追求,更可以触摸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

  因为这次大赛,很多原本不起眼的小班组成了单位里的“大明星”。集团领导转发点赞,公司官方公众号发布专题,从厂领导、工友、门卫到食堂里的大师傅都天天投票……来自方方面面的加油点赞,让一个个班组员工格外为自己的群体自豪。

  因为这次大赛,很多班组职工的亲人更加了解他们的工作。一个小女孩看到爸爸工作的场景后激动地说:“这是爸爸的声音,爸爸在认真工作,我想爸爸了。”还有一位常年漂泊在外干工程的班组职工说:“跟媳妇两地分居容易产生隔阂,看了这视频,她说更理解我们工作的不容易了。”

  因为这次大赛,很多班组职工发现,原来自己认真工作的样子真的很美,原来班组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的样子真的很酷。参赛作品中,很多都是班组职工自行拍摄的, 它们或许制作得不那么精良甚至略显粗糙,但能让人感受到那晃动的镜头里倾注着他们对工友、对班组、对企业的深情,朴素而真挚。

  一位参赛者说,“感谢大赛给我们班组职工平淡的工作生活增加了许多光亮”。其实,他们日复一日扎根一线的辛劳付出更值得被我们这个社会感谢。班组是细胞,也是脊梁。我们的媒体应该把更多的镜头对准那些平凡中的伟大群体。

  这次大赛既是一次全景式的班组现场展示和班组亮点呈现,也是一张有着70年历史的报纸在融媒体时代的接地气的尝试。两个多月来,参赛作品以及拍摄手记、追踪报道在《工人日报》、工人日报客户端、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工人日报微博、中工网以及学习强国、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陆续推出,一个个由职工自己拍摄的班组故事在不同的舞台精彩呈现。

  大赛也让我们这张聚焦工厂、工会、工人的报纸更加深切地感知贴近一线的价值所在。无论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如何改变,这种价值始终值得珍视。而传播方式的变化、传播渠道的拓展,让我们有了更多可能来精彩呈现一线职工的劳动之美。

  一切都是新的,像小草欣欣然张开眼睛。我们在探索中汲取新鲜的力量,努力拓宽自身的边界,让声音传播得更远。一切又都没有改变,那些忙碌着的一线职工、那些奋斗中的劳动之美,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记录与传播的精彩画面。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为你而战,18000人的送别

    8日CBA北京首钢对阵深圳新世纪的赛前,没有音乐,双方球员沉默着认真练球,络绎进场的观众不作声地寻找座椅,1万8千人的球场如上演一出巨大的默剧。这一晚,他们为一个人而来,要向他做最后告别。

  • 三年两冠!胡歌、平安纷纷发来贺电,申花球迷还有话说……

    主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还收获足协杯奖杯,最开心无疑是申花球迷。申花比赛后,演员胡歌、歌手平安等纷纷祝贺,球迷也是有感言不吐不快。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王未来:造福更多哮喘儿童

    一位抛弃高薪的青岛汉子,一头扎入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历时两年多,耗资甚巨,终于研发出美国FDA批复的首台智能网式雾化器,其出发点就是想让全球哮喘儿童早日康复。

  • 夏娟:包种植包技术包销路,让农民致富少走弯路

    “我干农业完全是误打误撞。”夏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2014年底,25岁的夏娟从陕西西安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宁夏创业。彼时,枸杞品种“宁杞7号”大热,她从中看到了商机,便和两个朋友一拍即合投身农业,开始繁育枸杞苗。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