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多,于海波就起身钻进厨房。豆子头一天已泡好,磨浆、滤渣,烧火煮起。大铁锅里的豆浆咕咕翻滚,点卤水、压豆腐……灯光透过氤氲的雾气照下来,映照着他额头上的汗珠。
于海波今年56岁,是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永安镇永巨村村民。因他打小便得了小儿麻痹症,家里14亩地一直靠别人代种,年底返还点口粮,日子总不见起色。2016年底,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帮扶政策,可老于还是闷闷不乐,“扣个贫困户的帽子有啥光彩?咱腿残,脑袋不残!”
于海波用钢板和钢筋做了一副短小的铁拐,用布条缠在小腿上,一瘸一拐干活。前些年捡破烂,后来卖豆腐。“除了重体力活,我啥都能干,啥都想干。”于海波说。
老于有志气,有想法,就是没有钱。“前些年,看别人搞养殖收入不错,也动过心,可是没有启动资金。”于海波念叨起过往。
就在老于一筹莫展的时候,2017年,突泉县协调银行为贫困户发放贴息贷款,4万元用三年,不用还利息,老于这回乐了。他买来1头驴和6只羊。这可忙坏了老于,每天都起早贪黑的。
咋让我遇到这好事呢?老于一打听,原来,是当地实施“牧业再造突泉”工程。
“有产业才能实现稳定脱贫。”突泉县扶贫办主任屈彤年说,以前县里的农民以种植业为主,为给群众拓宽增收门路,当地协调银行,向有发展畜牧养殖意愿的贫困户提供无息和低息贷款支持,鼓励农户发展牛、马等大畜养殖。截至目前,共发放贷款3.92亿元,购进大畜3.4万头,带动农户11180户,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
老于从没养过牲畜,可这几年却从没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原因是当地建立了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体系,及时解决贫困户养殖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并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致富能手、乡土人才中选聘产业指导员,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全程跟踪指导服务。技术员隔三差五就到于海波家,从饲料配比到疫病防疫,“保姆式”服务让他家的牲畜年年都能顺利接羔保育、长大出栏。
眼下,老于家的母羊第三年接羔了。怕羊冻着,老于的妻子把羊羔一只只抱到火炕上,用炕席围在一角。老于卖完豆腐一进门,就急忙拿起奶瓶爬到炕上,给羊羔喂奶。“它们可是我的命根子。现在一年纯收入两三万,过去哪挣过这么多钱?”
老于如今干劲十足。贷款已经还清了,每天还是忙个不停。除了照顾牲畜,一大早还要做两盘豆腐出去卖,一心想着攒钱把摊子弄得再大点。“今年计划着再扩大规模。这样下来,一年收入就有七八万块了!”老于说,这一天要真到了,他梦里都会笑出声来。(记者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