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准噶尔盆地荒漠深处的玛湖油区被大雪覆盖,寒风刺骨。
“天还没亮,就开始巡井、清蜡,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班管理的井分布在10公里范围内,由于人少井多,一圈巡下来要6个多小时。”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采油厂玛湖第一采油作业区玛北采油站班长向东迎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走在雪地里。
玛北采油站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距克拉玛依市东北70公里,远离城市,在沙漠腹地,植被稀少,常年与风沙为伴。冬天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积雪能达40厘米厚;夏天达40摄氏度,石头上能烤得熟鸡蛋。
1998年建站之初,站上有5个人,管着17口井,年产量1万吨,人均年产量2000吨。如今发展到了82口井,日产油200吨,员工也从5名发展到15名,人均年产量1万吨。
1月9日,记者跟着向东来到采油站办公生活区。这是一座带小院的红砖房,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淋浴室。屋外天寒地冻,室内暖意融融。
“我们实行轮班制,每一次要在这里待上整整一周,这就是我们的家!”工友们都很爱护工区,雪一停,大家主动拿起扫把,把院子里的积雪清理干净。
刚开始,交通不便,职工们上班时都要带足一周的蔬菜,自己做饭吃,喝的水由罐车半个月送一次。为了能吃上新鲜的蔬菜,职工们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发现养鸡掉毛,养兔子烂脚,种菜没有水,好不容易养的小鸭子却被老鼠给吃了。“这才养起了猫狗,正好和大家做个伴。”向东笑着告诉记者。
当年,向东在结婚的第二年就来到了玛北,想家了,只能一遍遍翻看以前的BB机留言。为了方便和家人联系,他狠狠心花3个月工资买了一部手机。可是,手机在玛北这个地方,大部分时间也只能当手表来用,因为几乎没有什么通讯信号。唯一有一些微弱信号的地方,是在离小站十几公里远的一个土坡上。那也要不断地调整角度,寻找最佳位置,才能打出去一个电话。
“自从2007年站里建起新房子后,院子里也种上了树,到了夏天不仅有花草,还有瓜果呢!”步学军从2000年就来到小站,对于小站的变化,他十分感慨。“现在有专人为我们做饭,每天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站里还建了职工健身房,工作之余可以打发时间,消除寂寞。”
由于当天的巡井工作没完成,晚饭后,向东他们开着车又出去了。
“以前晚上巡井经常迷路,特别是雪天,车轧过去的车辙一会儿就没了。每到凌晨两三点钟,看到出去的车还没回来,我就着急,跑到外面,绕着铁皮房打灯发信号,为他们指路。直到看见远处隐隐约约,有车灯一闪一闪地回应,才心安。”向东说,他们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路上栽上桩子,再缠上反光材料,设立成标志物。
后来,厂里专门在站上架立了一个通信塔,解决了打电话的问题。高高的塔上还专门安装了一盏红色信号灯。
由于守井时间准,管理措施及时,玛北采油站近几年增加40口新井,没有出过一次生产事故。 新年刚过,戈壁滩的夜晚,寒冷、寂静、孤独。小站职工“坚守”在此,生动诠释着“玛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