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是为了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这句话成为送给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流行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义无反顾,直面病魔。
喻灿便是其中一员。他是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的一名急诊科医生,如今在汉阳院区12楼隔离病房负责肺炎确诊患者救治工作,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
有人问过他工作中的感受,他说觉得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也有人问过他的心愿,他说,目前最希望有一天早晨,最后一名病人出院了,武汉的疫情,结束了。
“睡觉时间,八个小时是奢望”
为了工作方便,同时自我隔离,喻灿住在医院旁边的酒店里。每天早晨七点准时起床,匆匆赶到医院,为病人取咽拭子、询问患者病情进展,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细化治疗方案……忙得几乎一刻不停。
喻灿在查房。受访者供图
“轻症病人情况尚好,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重症、危重症病人。”一连串的工作完成,到中午十二点多,喻灿匆匆吃两口饭,紧接着要确定哪些病人需要复查,哪些需要做核酸检测,哪些病人要多观察……到了下午,又要忙病人的出院、入院。
喻灿说,在战“疫”前期,武汉呼吸跟重症的专业医生相对比较少,所以大家都比较辛苦。有时夜里十一点多,突然要收治一大波病人,喻灿和同事们的工作时间就会继续拉长,一直忙到凌晨一两点。
此外,晚上还随时有可能要抢救危重病人。往往一天紧张工作下来,包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喻灿和同事们的衣服都会湿透,眼前一片雾蒙蒙。
回到酒店,也并不意味着能马上休息。喻灿需要对一天的救治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哪些药对哪些病人有效,哪个时间段介入治疗比较好……
“睡觉时间,八个小时是奢望。”他说。
和死神抢时间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喻灿把医生的工作总结为“和死神抢时间”,从生理上,也从心理上。
有的病人送来时,肺部情况已经很糟糕。其中大部分能抢救过来,但也有病人病情会迅速加重。喻灿和同事们根据积累的救治经验,想方设法挽救病人的生命。
喻灿(右)和同事。受访者供图
喻灿说,有的病人呼吸不过来,就好像人溺水一样,一有好转就会紧紧抓住医护人员的手,像是抓到一棵救命稻草,“你和他们说话,病人可能无法回答,但眼里都有很强的求生欲望,他们想活下来。”
“很大一批病人都有心理问题,也需要我们及时甄别,及时安抚。不然整天胡思乱想,免疫力也会下降。”所以,喻灿和同事们在照顾病人时会加一项“程序”:握住病人的手,跟他们说“加油,你能挺过去”等让人心安的话。
“有的病人情况很糟糕,但你要给他们希望。”喻灿举了个例子:病情严重的病人需要上呼吸机,呼吸机就像个“打气筒”,如果病人太焦虑,在呼吸机送气时反而呼气,容易造成人机对抗,“我们就要多多鼓励,让病人放松,配合呼吸机,治疗效果就会比较好。”
跑三个小区为患病老人买芝麻糊
实际上,虽然休息时间很少,喻灿也会再努力挤出来一部分,为病人解决问题。
1月底,感染了新冠肺炎的72岁苏先生因为病情危重,转院到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苏先生的子女都在外省,由于武汉“封城”,没办法前来照顾父亲,老伴也正处于隔离期中。
苏先生有40多年肝硬化病史,又吃不惯医院的饭菜,胃口一直比较差。2月中旬的一天,喻灿查房时看到了苏先生的求助信:想吃点芝麻糊。
晚上七点多,喻灿终于有了一点休息时间,立刻跑出去给苏先生买吃的。由于许多店铺尚未开张,他接连跑了医院附近三个小区,才买到5盒芝麻糊,马上交给值班护士送到老人床边。
第二天一大早,喻灿为苏先生取咽拭子做检测。苏先生执意要付钱,喻灿婉拒了。他嘱咐老人好好休息,免疫力起来了,病才能好得快。
喻灿穿戴防护服。受访者供图
“老人身边没有亲人,我们照顾他不是应该的吗?”经过十余天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苏先生各项指标逐渐好转,喻灿特别高兴,“能把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很欣慰。”
每天必看疫情地图
从1月底到现在,喻灿一直住在酒店里,没有回过家,“医护人员是密切接触者,我担心稍有不慎把病毒传染给别人。”
抗疫一个月,喻灿已然养成了习惯:每天关注疫情地图数据,必看新版诊疗指南。通过数据,他敏锐察觉到,城市里的移动传染源正在不断减少,这是个好事。
记者采访喻灿时,曾问过他目前比较想实现的心愿是什么。忙碌了一天,他的声音很疲惫,但很坚定,“希望就在不久后,当我在某一个清晨醒来,医院里的最后一名患者出院了,武汉市的疫情,结束了。”
每个深夜,喻灿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住处。短暂的休息后,他和同事们又将投入新一天的“战斗”。
作者: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