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必须听从指挥的登船过程。小船与阳台之间有着一定高度的落差。稍有不慎,不仅被救者有可能跌入水中,小船也容易倾覆。
好在这艘来自六安军分区的救援船里的战士们一个个训练有素、意志坚定。
7月20日,固镇镇佛庵第二小学临时安置点,救援人员帮助受困群众有序撤离。
7月21日,上初二的鲁玉玲在教学楼内临时安置点的竹席上看书。
葛振天个头高、力气大,他用双手紧紧抓住阳台,让船身尽量保持稳定。老家就在六安市裕安区的崔启松其实已经退役,不过他熟悉当地地形又懂得地方方言,因此主动请缨重回“战场”。开船的杨飞老家在浙江,接到抗洪指令后,正在老家休假的他直接来到抗洪现场报到。年轻的战士张佳可,父亲和爷爷都在生病中,但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抗洪战斗中来。
从教学楼另外一侧的窗户里爬进去,我们看到了与想象中不太一样的场景。与“孤岛”之外紧张的救援相比,教学楼里竟然显得相对“平静”。
每间教室里都有人,有的躺在铺在地上的竹席上休息,有的坐着发呆。虽然小船每隔几十分钟只能来一次,每次只能接走十几人,但是前往阳台排队等候撤离的人似乎并不着急。
15岁的鲁玉玲正在读初中二年级。坐在竹席上,她将一本《海底两万里》翻了又翻。和爸爸妈妈一起从家中撤到这座教学楼里,鲁玉玲随身的衣物几乎没带,但是她却将最喜欢的小说以及几本《暑假作业》装在随身的包里。
其实,她们原本可以在7月20日就坐着救援车离开,但是鲁玉玲的爸爸、47岁的固镇镇农民鲁如军不想走。他不舍得离开距离这座教学楼并不远的家,虽然他的家此时正浸泡在数米深的水中。
7月21日下午,经过30多个小时的奋战后,河南消防的部分队员在路边的台阶上睡着了。他们是19日晚接到任务后,连夜从河南赶过来参加救援的。
已经离开的人将政府配发的干粮和水送给鲁如军。眼看着周边的人一个个地被船接走,鲁如军开始动摇起来,他主要担心女儿会跟着他受苦。
55岁的苏小店村村民杨兴林则下定决心不走了。和鲁如军不一样,一天前,杨兴林已经让自己的妻子、儿媳和孙子坐船离开“孤岛”。
“我男子汉一个,什么也不用怕。”从教学楼的窗户向外看去,水位似乎正在下降,杨兴林在盼望着能早日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中。
从教学楼二楼的楼梯向下走几步就能直达水面。一位老人拿来毛巾,就着泛黄的洪水洗了一把脸。另一位老人则在楼梯上搓洗自己的衣服,楼梯的栏杆上则晾晒着一些已经洗好的衣服。不少老人同样认为,洪水很快就会退去,他们再等几天能会回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