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规模日益庞大,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与痛点。根据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民政部经过排查后公布,2016年底全国共有16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902万名,其中有36万名儿童独自居住,无人照料。
2018年夏,当我作为一名志愿者随项目组访问云南陇川县一户留守儿童家庭时,眼前较新的砖瓦房以及电器、家具等摆设令我有些诧异!原来,留守儿童并非来自当地最贫穷的家庭。根据当地调查数据,留守儿童家庭2017年平均收入达到3.1万多元,而非留守儿童家庭则只有2万元出头;留守儿童家庭拥有较新砖瓦房的比例也比其他家庭高出5%。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好于非留守儿童家庭,这既体现近年来各类扶贫帮困措施取得显著效果,也是各地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得到增长的明证。农村留守儿童最初“缺衣少食”的物质困难慢慢得到解决,但是由于长期亲情缺失、监护缺位,留守儿童群体的安全形势和心理健康等发展性问题正逐步成为新的社会难题。
2015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公益组织共同发起“童伴计划”,采取“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保障留守儿童权益,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即童伴妈妈,是在每个项目村聘请的全职儿童守护专员。童伴妈妈将所在村儿童的福利、安全和健康保护纳入其服务范畴。一个家,即童伴之家。在每个项目村建设一个基础设施配套的儿童活动场地,童伴妈妈依托童伴之家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服务。一条纽带,即工作网络。以县级建立的项目办为核心,教育、公安、司法、民政、卫生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形成有效的、直达儿童身边的服务网络。五年来,通过在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省的500多个项目村聘用“童伴妈妈”,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的关爱服务,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缺失问题探索了一条专业化服务路径。
留守儿童面临多重风险,对于儿童照料者的教育及引导十分重要。四川、贵州项目地区的调查发现:首先,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发生在儿童2-7岁间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龄段,而父亲外出打工发生在1岁及以下儿童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父母外出务工的1-5岁儿童,其身高发育水平与全国儿童标准身高差距较大,说明父母外出务工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身高影响较大。儿童发展理论表明,婴幼儿时期的父母照料,对于儿童安全感的形成及人格健全发展极其重要。年轻父母对于儿童发展缺乏基础知识,导致他们选择在子女幼小时外出打工,从而错过建立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时机。其次,留守儿童的返家频率低于其他儿童,项目地区有65.26%的儿童每天返家,22.21%儿童每周返家,10.34%的儿童每月返家。返家次数少的儿童面临较严重的父母照料缺失,更容易造成亲子关系发展方面的障碍。同时,项目地区有54%的学龄儿童步行上学,且平均单程时间为40分钟,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第三,在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和弱势更为复杂多样,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童的多重困难,她们更易受到性侵、早婚、辍学等侵害和忽视,需要得到特别的保护。第四,由于遗传、地方病等因素,项目地区残疾儿童中脑瘫和肢体残疾最为常见,其次是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和视力残疾也较多见。重残重病人员子女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与其他困境家庭儿童相比,健康问题较多。第五,少数民族家庭的学龄儿童未入学以及辍学、打工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汉族儿童,其中生病及残疾儿童的入学状况最差。另外,云南的项目村有三成父母及八成其他主要照料人未上过学或只上过小学。
童伴计划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状况具有明显作用。五年来,童伴妈妈接受相关社会工作培训与督导,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工作领域的教授们开发了童伴计划实施指南和教材,对童伴妈妈开展集中培训,日常提供技术指导、在线答疑、活动设计等咨询。童伴妈妈们普遍能够将所在地区的退休老师、退休干部、大学生发展为志愿者,为儿童开展各类活动,并形成儿童监测网络,协助童伴妈妈及早发现儿童需求。据统计,仅在四川、贵州的200多个项目村,童伴妈妈累计走访儿童5万人次,解决包括户口、低保、大病、辍学等在内的集中问题6000余件。儿童抚养人的儿童保护意识以及养育能力明显提升,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络频率提高,经常被大人打骂的儿童比例下降。项目村对童伴妈妈认可度高,村民凝聚力、保护儿童及求助意识均有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意愿、自信心、求助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等均有改善,一些留守儿童表示在遇到困难时愿意向童伴妈妈倾诉,有利于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通过童伴之家开展儿童及亲子活动,社交形式也更加丰富,在闲暇时选择看书及与朋友一起玩的比例明显提高。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提升童伴计划的路径。一是针对外出打工父母的子女低龄化现象,要重视开发针对低龄儿童父母的儿童养育照料知识的普及教育。针对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可适当开展提高身体素质的相关项目。同时,由于女童的特别脆弱性,需要更多开发和普及女童保护方面的服务内容。二是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留在本地工作,应当开展大龄青年教育支持及就业支持活动,以减少他们的子女未来成为留守儿童的可能性。三是基于许多童伴妈妈表示,他们与留守儿童尤其是大龄留守儿童沟通较为困难,应当更深入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分析研究,掌握留守儿童及家庭的精准需求,使童伴妈妈培训及项目督导更有针对性。另外也要增加童伴之家的玩具和学习用品配置,提高童伴之家对大龄留守儿童的吸引力。最后,考虑到留守儿童问题长期性和复杂性,应当注重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整体设计,系统引进专业化知识体系和社会工作方法,持续提升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水平。
(高念青 作者是北京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