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意外收到美国侨友的来信”、“60年前同学的来信”、“联系第二故乡闽侨会馆”、“侨亲写给村老人会的信”……现年81岁的越南老归侨李泰山将一封封零散的侨批整理归类后,汇成一本《华侨家书的故事》。
日前,在这位耄耋归侨位于福建泉州的家中,李泰山忆起信中的往事,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祖籍晋江池店镇的李泰山,1933年出生于越南胡志明市的堤岸埠,只在越南生活了16年。1949年3月,李泰山随父亲回国。此后,他与“第二故乡”越南的师生、朋友和亲戚只能以书信方式往来。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手写信大量减少,长此下去侨批终将消失,要提倡重视收集侨批以及它所蕴含的真实内容,我集藏《华侨家书的故事》就是为这个目的。”李泰山坦言。
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有大量的海外移民。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家乡,连带家书的汇款凭证。今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侨批的研究和保护广受关注。
翻开李泰山费时一个多月整理而成的《华侨家书的故事》,内容包括银信及李泰山收到越南老师、同学、家人和越南华侨会馆的往来书信。众多侨批附在A4纸上,每张都取有一个标题,并写上故事梗概,足有44页之多。
“这是我收藏的1932年银信信封,封面除了收寄信人的姓名地址及编号外,还盖有”抵制仇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的抗日口号,十分珍贵;这是1993年收到的美国侨友来信,我还从中获得一枚美国邮政史上首发的鸡年邮票……“李泰山如数家珍。
“《华侨家书的故事》收录最多的当属我堂叔,我堂叔因为越南排华事件后逃回香港,之后给我写了37封信,此后他移居澳大利亚,仍与我保持通信。”李泰山说,堂叔的书信讲述了他回香港的艰难路程、家乡房屋拆迁和在外人际关系,真实反映了华侨生活的变迁。
除了收集包含浓浓乡情和友谊的侨批,李泰山还收藏了几封与海外华侨会馆的书信交流内容,信中提及越南数十年间街道和桥梁名称,以及李泰山母校越南堤岸埠福建中学楼房等变化情况。
2012年,李泰山历时20多年组编邮集《华侨》,以535枚与华侨华人历史相关的邮品记录中国华侨史,并由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喷绘成展板,取名“邮票上的华侨史”在多地巡展,广受好评。
然而,李泰山惋惜地表示,侨批收藏时间跨度长,一些侨批的书信内容已不复存在,现存的一些信封也因收信人热衷集邮,将邮票剪下来,导致侨批受到一定的破坏。
李泰山说,接下来他将继续整理家中的侨批,进一步充实《华侨家书的故事》,重现华侨在海外生活的真实故事。(陈龙山 孙虹 黄如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