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张鹏在给观众做讲解
■他在北京同仁堂下属子公司工作,
■却义务做了十几年博物馆的讲解员;
■他的专业不是做讲解,
■讲解风格却自成一家,吸引了众多回头客;
■十年义务讲解,他不仅把自己磨练成了文博圈的“名人”,
■更培养了众多喜欢博物馆、热爱历史的粉丝;
■他就是“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鹏。
张鹏是北京同仁堂下属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业余时间他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知名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虽然做讲解不是他的专业,但因为准备充实加之讲解中善于揣摩观众的心理,他的讲解风格自成一家,从而拥有了众多粉丝。别人做志愿者,往往参加完一个活动就结束了,可他做义务讲解员一干就是十几年。不仅如此,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义务讲解活动,他还组建了义务讲解团队——四月公益小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公益。
「探访张鹏」
机缘巧合
因“闲逛”当上了讲解员
“我从小喜欢历史。上中学时,每次到西安,都要去陕西博物馆看看。”张鹏说,他的家乡在陕西渭南,上学的时候喜欢去博物馆,就是想找找历史课本上照片的实物。后来,他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来到了北京。2003年,一个春天的下午,还在读大一的他独自到国家博物馆“闲逛”,从此就与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天真的特别巧,我看到一位讲解员,就问他是否是工作人员?他说是志愿者,并且告诉我,博物馆最近在招义务讲解员。于是,我就找到了那间招募办公室,直接推门而入。”张鹏感慨说,“现在想来,当时有点冲动,但那时,如果我没有迈进那间办公室,现在的人生也许会完全不同。”
虽然在最后时刻,张鹏顺利报名,但想在国家博物馆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那次的考试,是由国博的专家担任考官,在满桌子的文物复制品里随机指定一件,由应考者现场解说。轮到我的时候,考官竟然指的是唐三彩,我在陕西博物馆见得最多的文物。”张鹏话语中透着激动。
“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找个平台,把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展示出来。”张鹏说。就这样,在通过考试后,他正式成了国博的义务讲解员。平时,他在学校背讲解词,周末就到国博上岗。
不辞辛苦
2小时讲解准备6小时素材
“最初,博物馆会给我们提供一份标准的解说词。那时候我没有经验,而且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带着参观者逛博物馆,就是照本宣科,不生动。”张鹏说。
“那时,最怕的就是遇到一些求知欲很强的参观者。他们问的问题,解说词中没有,而我也根本不懂。”张鹏狡黠一笑说,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跟参观者说,讲解中途,不方便做太多介绍,等讲解结束后再揭晓答案。“往往讲解结束了,问问题的参观者可能就去看别的展览,不见了,我就逃过了一劫。但如果真遇到较真的参观者,我也会诚实的告诉他,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如果他愿意,我可以查过资料之后,给他发邮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张鹏早已没了最初的青涩,在讲解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再拿到博物馆各种展览提供的标准解说词,他都会把那些文字拆散、重新组合。“我会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我是一名普通参观者,我想通过看这个展览知道什么?然后再围绕这些问题查资料、寻找答案。”
张鹏的业余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因为看似只有两个小时的讲解,他会准备6个小时以上的素材。而在这6小时的背后,是他用年复一年的辛苦,积累下的知识。“我的知识积累不像专家那样系统,而是围绕着一个又一个展览展开。比如,为了讲唐代的生活服饰,我就会先把唐代历史读一遍。”张鹏说,“平常补充的知识多了,再给参观者讲解的时候就会比较流畅。每次讲完,掌声四起,我也会有一种特别满足的感觉。”
跪姿讲解
他成了小朋友的偶像
现在,张鹏不仅成了文博圈里的名人,而且拥有了一批忠实粉丝。粉丝中有成年人,更有不少小朋友,而且都亲切的叫他“朋朋哥哥”。
“我觉得给小朋友讲解,首先要跟他们交朋友。”张鹏说,每次在博物馆遇到小朋友团体的时候,他都会双膝跪地,做讲解。“视线跟小孩子们平行,才更利于交流。而且我跪下来的时候,很多小朋友也会跟着我跪下来或者坐下来,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可以更加专心的听介绍。”
“那些大段的解说知识,小孩子根本听不懂。”张鹏说,他会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图案、色彩、故事等孩子们感兴趣的方面,用故事吸引他们。一次,为了让来博物馆参观的小学生明白古代皇帝祭祀是什么,他介绍说,“皇帝乞求上天的神保佑国家打胜仗,都会提供一些吃的、喝的,这些食物都会放在一种特殊的器具里。谁知道这种器具叫什么?大家可以想想东直门那条著名的餐饮街叫什么?”当听到有人回答出“簋街”的时候,他就很自然的告诉大家,“簋”正是当年祭祀时盛食物的器具。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互动过程,小学生们立刻对皇帝祭祀、簋等原本很抽象的概念有了了解。
“历史、文化、艺术不仅仅在图书馆里,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处。” 张鹏说,所以除了通过轻松的方式介绍历史,每次小朋友们开始参观前,他也会很正式的告诉他们:博物馆中收集着人类的记忆和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去了解和认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好的窗口,是很神圣的地方。
127岁老妪阿丽米罕·色依提成中国寿星(... | 2013-11-27 |
朱长胜:一个“80”后的公益梦 | 2013-11-27 |
何志亮:心脏长在体外 自食其力攒钱筹医疗... | 2013-11-27 |
89岁独居老太坚持做义工 连续16年多人... | 2013-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