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范东升六次重走中国西北角:让理想永不黯淡
//www.workercn.cn2013-12-08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档案

  范东升,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著名记者范长江之子。

  对话背景

  不久前,范东升带领师生一行7人,踏上中国西北角的征程,重走当年范长江先生走过的路。这次“重走中国西北角”采访活动的主要路线为内蒙古呼和浩特——额济纳——阿拉善。这是范东升带领学生第六次重走中国西北角,在行走和探访的过程中,范东升和他的学生也一直在思考,新闻人如何在提高采写等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与素养?记者的职责和使命究竟是什么?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范东升。

  中国青年报:据了解,此次是你第六次带领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你这么多年为何要执着地重走西北角?

  范东升:1935年7月14日,我父亲范长江开始了他的西北角之旅,至西安事变后,他作为第一个中国新闻记者进入延安,在1937年旧历元旦前夕会见毛泽东主席,大约前后历时一年半,走过川、陕、青、甘、宁、内蒙古等广大地区,其西北旅行考察线路还与红军长征过程或重叠、或交错。他的旅行通讯随后结集出版,就是《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本书。我与学院师生共同回访我父亲走过的路程,是一种特殊的纪念方式,目的是传承新闻前辈的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就像我父亲所说的,“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旦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这是记者的快乐。”我觉得这是我父亲的非常重要的体会。此次带上学生一起重走父亲的内蒙古之路,也就是学习这种理想和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借助范长江先生在上个世纪对西部广大地区的深刻、丰富和生动的描绘及记载,学习以历史的眼光认识内蒙古近80年来的风云变幻,了解、扩展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也是对他们专业综合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锻炼。

  中国青年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有什么收获?

  范东升:范长江先生1936年三次去内蒙古采访,都有明确采访目的。当时日本人已经强占东北三省,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侵略势力侵入内蒙古地区,旧称“绥远”,试图封锁中国北部,切断与苏俄的联系。在这种情势下,我父亲冒险赴内蒙古额济纳进行考察,就是为了让读者知道西北危急情况,向全国发出警报。随后很快爆发了红格尔图和百灵庙战役,我父亲又奔赴内蒙古最早做出战地报道。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不可能像30年代那样,我们重走西北角,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探寻。不过,通过这样的采访活动,能够加深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不一样的教育和锻炼。这次同学们回来都很有感触,有很多收获。如果只是看范长江的书,看很多遍甚至背下来,这与直接接触西部的风土民情,深入地进行采访,完全是两回事。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让我相信,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注重新闻现场的第一手采访和实践。

  1968年9月,我17岁时,曾同数万名北京男女知识青年一起到内蒙古,在土默特左旗插队落户,在那里度过风风雨雨的8个春秋。是内蒙古赋予了我“人生的第二次生命”,让我萌生了从事新闻行业的念头。我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回去过两次。即使如此,如果没有这一次重走西北角,我仍然没法想象如今的内蒙古究竟是何模样。你只有到那儿以后,才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我见过美国拉斯维加斯在荒无人迹的沙漠地带建赌城,却想象不出内蒙古竟能在几乎寸草不生的沙漠之中开发“草产业”、“沙产业”,甚至建造起鄂尔多斯那样的现代化城市。

  中国青年报:此次你带队到了内蒙古达拉特旗、额济纳旗和阿拉善盟,那里地广人稀,多为无人居住的戈壁沙漠,在那里具体调查什么?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