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燕郊炒饭哥的城市梦
——从打工者到小老板的华丽转变
中工网实习生 吴功娟
在河北燕郊的一所大学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起早贪黑,用自己的双手托起学生就餐的另一片天地。他们没有华丽大气的店面,没有品种繁多的菜品,令人称赞的口味和低廉的价格是他们吸引学生顾客的唯一方式,也正是这样繁杂忙乱的工作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充实了他们的生活,实现了稳定下来、扎根于此的城市梦。齐海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7年初到燕郊的齐海,还是一个高二刚辍学的18岁少年。给别人打工卖盒饭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盒饭每次都要弄十几个菜,每个菜还不能重复。”齐海的工作除了择菜、洗菜,刷洗餐车餐具,还要打饭。齐海刚到燕郊打工的时候恰逢冬天,为节省成本,洗菜、刷洗基本上用的都是凉水。每天6点上班一直干到晚上9点,15个小时、100多斤土豆、十几个菜品,500多份盒饭,是齐海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量。每个月700块钱工资,10平方米的出租房,吃卖剩下的饭菜,是齐海初到燕郊的食宿。
“给别人干活不管你干多好,你干多少活别人都不满意,而且每次饭和菜没有打对数都会责怪我。给别人打工这碗饭不好吃……”经过几番思量,齐海决定辞职。
当初离开家时的志存高远,与现实中的迷茫、卑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没有手艺、没有学历、没有人脉,如何在这个城市继续生存下去是当时最大的难题。但给别人卖盒饭的工作,不仅挣得少、经常受气还没有前途,与其如此忍气吞声,还不如孤注一掷”。回到家说服父母后,齐海带着家里仅剩的两万多块钱再次来到了燕郊。
“父亲当时干的就是卖炒饭的活,我就跟着他一起卖这个了,虽然成本低,但只要有人买,就不会折本……”一口锅,一罐煤气,一辆三轮车,齐海开始了他的创业。
“刚开始创业很困难,要面对很多精神上还有工作竞争上的压力。我那个时候刚18岁,没有学过就过来干,肯定竞争不过别人,心理压力更大,谁没有虚荣心啊,摆地摊是个很不体面的工作,在别人眼里也是个很没有前途的工作,但是不用受老板的气,赚的也比打工的时候多,在当时已经很满足了”。卖炒饭与其他不同,现炒现卖不仅美味也能按顾客的口味对作料酌量添减,渐渐地顾客也多了起来。但这样也使得齐海的工作量更加繁重,为使炒饭更加入味,齐海每份炒饭都会颠勺30次左右,每天至少要炒200份左右,一天就得颠勺6000多次。当时的齐海体重只有61公斤,据他回忆说,“刚开始,手臂不是一般的疼,晚上睡觉都能疼醒了。当时疼得我也想不干了,可是一想就这样不干了只会让别人看不起 ,慢慢地也就坚持下来了。”当初的无奈和辛酸似乎也给齐海现在的生活烙上了沉重的烙印,最初瘦削的臂膀也炼成了结实的肌肉。
齐海告诉笔者,当初来这的时候就是想赚钱把老家的房子给翻盖了,觉得在这里扎根就是种奢望,六年时间,不料梦想也逐渐地被改变了。“2010年的时候在老家买了个门脸房,2012年的时候在燕郊买了楼房,今年上半年把车也买了……说心里话我们都没想到有今天。”齐海的笑容里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1989年出生的齐海比同龄人多了几分笃定,也多了几分淡然。当笔者问及关于以后有何规划时,齐海告诉笔者,卖炒饭这份职业现是“拿着烫手放下舍不得”,每天早上9点出摊,晚上11点收摊,出摊前还有准备工作,晚上回来还要收拾东西,一天工作基本上都在15小时以上,所以到目前也一直单身。每次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都会告诉自己现在多吃点苦,以后就会更幸福一点。
“现在没有选择离开就是想再干两年给我哥买套房,给父母他们减轻负担。”齐海说,“只要务实肯干,自己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