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安装羊角刀把。
司马义·赛平要求自己制作的小刀能剃头削发,剁铁刀口不卷、不缺口断裂。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8日电“等我儿子大一些了,就教他学制作小刀,不能让手工制刀技艺在我手中失传。”58岁的新疆哈巴河县哈萨克族制刀人司马义·赛平这样说道。
司马义·赛平出生在制刀世家,十分喜爱哈萨克族小刀的制作。早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跟父亲学习哈萨克小刀的制作。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改进,他制作小刀的技艺纯熟精湛,且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享誉哈巴河县以及新疆阿勒泰地区,很多人慕名来他家订做小刀,甚至有内地和哈萨克斯坦的顾客购买他制作的小刀。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小刀作为新疆一种旅游纪念品,一些地方已发展到规模化机械生产,导致传统的手工制刀技艺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仍有个别民间制刀艺人难以割舍这种传统技艺,依然默默地坚守继承,向世人传承叙说着手工制刀的文化历史。司马义。赛平就是其中一位。
司马义·赛平不仅几十年坚持手工打造哈萨克小刀,使这一传统技艺没有被时代遗忘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幸福生活。走进司马义。赛平不太规整的四合院,院子角落处的一间不起眼的小房就是他的作坊。这间作坊大约在20平方米左右,他在房子的中心搭建了一个土炉,土炉距离地面1米的地方就是炉膛,炉膛为半封闭状态,前后各留了30厘米见方的观察孔,用于添加煤、方便烧钢条和观察。在作坊的右角里是他的打磨平台,有一台电机和沙轮磨片。
据司马义·赛平介绍,过去他是用磨沙石一点一点的磨,去年才换成了这个沙轮磨片机。就在这个小房间的角落里,还有一个不知多少年的羊皮风箱。“这是我爷爷留爸爸,爸爸又留给了我,几年前,还用这个羊皮风箱,现在也已换成了鼓风机。”司马义·赛平说。
司马义·赛平边介绍边做准备,只见他往土制的炼铁炉里加了几块煤,拉开电源开关,炉膛里的炭火借着鼓风机的风力逐渐旺了起来。他将锯好的一段钢条放入炭火里,待钢条被烧得通红微微冒着火花后,一手执钳将钢条夹住放在打铁专用的平台上,用铁锤将烧红的钢条砸扁,再将其放进水里淬火。如此反复几回,钢筋就变成了小刀的形状,再进行细细地打磨刀坯,扁的一头做刀刃,细的一头做刀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