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程冬初和他的木雕《桃花源里可耕田》
“桃源工”再兴,有着时代背景。譬如说,重视文化传承、生活品位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等。
但记者发现,这当中,也有一批追求者和爱好者。
是“匠”也是“家”
在桃花源镇,记者遇上了“桃源工”传人程冬初。
走进他家大厅,映入眼帘的,是2米来长、0.7米高的《花开富贵》木雕。湘绣、国画中,《花开富贵》是“保留”题材,有过许多经典作品。
这块木雕与绣、画相比,是它的立体感、层次感。粗一看,好似阴雕;细一看,牡丹花瓣、花蕊栩栩如生,花枝、叶片更是“货真价实”。它集“桃源工”木雕技法之大全:浮雕、阴雕、穿雕、圆雕、立体雕、镂空雕,堪称木雕经典。
程冬初的妻子告诉我们,这块木雕花了近半年功夫。
“桃源工”已不仅仅是建筑、家庭用具的装饰工、匠人,而是已踏上独立创作之路的艺术“家”了。
程冬初就是这样一个想做“家”的人。
做“俗”也求“雅”
在程家琳琅满目的作品室里,记者看到了《桃花源里可耕田》、《源里牧歌》等新创作品。
前者雕了一头荷犁的水牛,年轻农夫扶犁。牛儿回过头来,望着主人,是想诉说劳作的辛苦,还是想叙说桃花源里的美丽?主人则弯着腰,伸过头,是倾听牛儿诉说,还是告诉它莫负大好春光?
那个“源里牧歌”,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悠闲地吹着他的竹笛;牛儿啃着青草,悠悠地向前行进。
这是木雕刀下的田园牧歌。
程冬初说,这只是小试“牛刀”,他有个“大野心”——将《桃花源记》里的意境,雕成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长卷。长卷里,打鱼、耕田、喂鸡、打擂茶、河边浣衣……如果说,看了《清明上河图》,让人马上联想大宋都城繁华的话,那么他的木雕长卷让人马上想到桃花源,想到“桃源工”。
男雕女也雕
当然,更多的“桃源工”传人还是“匠”,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做“匠”。
程冬初妻子陈冬兰就是一个。她坐在雕桌前,雕刻桃木剑柄。一块原木在她的刀下,一会儿现出了狮形轮廓。
问起她学艺的情况,她爽朗地笑着说:“不是日子过不下,实在是种爱好。”
她十几岁摸刻刀,嫁给程冬初,也就夫唱妻和了。平日,程冬初在外面收材料,搞经营,她带着一帮师傅在屋里搞雕刻。她说,现在搞木雕的人多了些,她的儿子也搞。县里投钱,在桃花源景区建起了木雕作品展厅和艺术培训及传承基地,许多人都来学艺。
真花与雕花
“桃源工”的刀下,诞生了许多如溢香气的花卉作品,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得靠真花“解馋”。
在程家雕室内,师傅们在刻桌上摆着两朵清水滋养的新鲜玉兰花,是做参照依样画葫芦?他们回答,其实是为了闻香。搞木雕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动作单调,凿凿、刮刮、刨刨的,好长一段日子就时时与一件雕件作伴,没有个坐功是不行的。摆上这花,实在是为了闻闻香味,开开心。
为大众生活创造了美的“桃源工”,自己在单调寂寞中度过。 (本报记者 文热心 周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