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对澳门的最初印象,来源于几位老师的授业。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作为一名调干生,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在《世界史》课上,我了解到从15世纪后期开始,葡萄牙等西方国家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澳门就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碰撞中被葡萄牙人占据的中国领土。于是,大约60年前,我的心中便萌生了一份对澳门的关心和牵挂。
那以后40多年,我终于等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刻: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于是,我对澳门的关心和牵挂便变成身临其境、一睹芳颜的渴望。
2008年,当我已是83岁高龄之际,在澳门工作的女儿接我和老伴来这里小住,第一次踏上了这片曾经为之魂牵梦萦的土地。逗留期间,耳闻目睹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参观了个性独特的名胜古迹,也遍尝了遐迩闻名的各种美食。由此产生了对澳门的第一印象:多元而丰富多彩。
最深刻的印象,当属大三巴牌坊。就在留存至今的牌坊正面,人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圣母、圣婴,也可以看到东方的石狮;可以发现西方的玫瑰、棕榈,也可以发现东方的菊花、牡丹;甚至能够读到葡萄牙文的词汇“天主圣母”和“耶稣”,也能够读到中文的警句“鬼是诱人为恶”“念死者无为罪”。一座大三巴,俨然是东、西方文化的荟萃集成。
2014年春,当我跨过人生里程89岁门坎的时候,又一次来到澳门探亲。这一次时间比较充裕,过上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融入社会的真切体验,让我形成了对澳门的第二个感觉:和谐而协调发展。我与澳门阔别数年,这座城市的发展一目了然。路氹新城富丽堂皇的建筑拔地而起,“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正稳步前进。新建的经屋、社屋鳞次栉比,民生福祉受到极大的关怀。澳门大学新校区启用,横琴开发卓有成效。澳门半岛与珠海之间的海上人工岛初显端倪,港珠澳大桥带来的光辉前景指日可待。总之,澳门正在变得越来越发达,越来越进步,越来越现代化。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澳门人际关系的协调。许多公共场合对长者的优惠照顾,过马路时机动车辆对行人的礼让退避,大楼保安对业主的友善尊重,邻里之间真诚的相互关心,等等。这一切都使人相信: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的澳门,明天一定会更好。我期待着在自己的期颐之年,仍有机会常来澳门编织更美好的心中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