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96岁老兵忆淞沪会战:手榴弹埋伏几分钟灭敌200多
//www.workercn.cn2014-09-02来源: 成都商报 
分享到:更多

  “日军24小时不停地狂轰滥炸,我们从天亮打到天黑,到处都是战友的尸体。没工事的时候,只好拿战友的身体当掩体,继续打仗。”张文治说,“我们的枪炮打不进坦克,也没有飞机,只能十个八个手榴弹捆成一堆,让人爬上坦克,拉开盖子塞进,人和坦克同归于尽。”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在96岁的抗战老兵张文治家里,挂着一幅岳飞的《满江红》,旁边还有一面红色的锦旗,上面写着“抗日老兵 民族脊梁”。双目失明的张文治基本上每天都坐在床前的椅子上。据张文治儿子介绍,老人这些天一直感冒,上个星期站都站不起来,夜里还说胡话。但当说起当年抗战的往事,老人精神抖擞,滔滔不绝,大约七十年前的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1919年,农历六月十六日,张文治生于四川南充,小时候在私塾读过书。上高中时,由于学校爱国主义思想浓厚,受其影响,当时只有16岁的张文治毅然决定参军报国,加入了由杨森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0集团军,从此开始了浴血奋战勇猛抗敌的日子……

  “人死了,阵地不能丢!”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9月1日,由杨森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0集团军主动请战。张文治跟着部队,从贵阳出发,沿湘黔公路徒步行至湖南辰溪,“一天走五十多里,一万多人,大部队走起来很困难。”到达辰溪后,湖南方面派船将部队送到长沙,又坐火车经武汉到南京。20军接到指示,由于前方战事紧张,马上就要开战,不能休息要继续前进。于是20军在苏州设立“留守处”,留下家属和伤员,参加战斗的人轻装出发,“当时我们的装备很落后,只带了一床单子、一双草鞋和斗笠。”张文治回忆到。

  10月13日,20军负责防守桥亭宅、顿悟寺、蕰藻浜、陈家行一线阵地,迎战日寇第3师团、第9师团等。

  张文治清楚地记得,上前线前,上级命令下得坚决、简单:“不惜一切代价保持战地不失!轻伤不下火线。谁不守纪律,就要军法处置谁。”说到“代价”,老人情绪很激动,“代价,是什么代价?就是生命的代价!就算人死了,阵地都不能丢!”

  三进三出激战陈家行

  为了守住阵地,由向文彬带领的134师402旅804团在顿悟寺-陈家行进行布防。据张文治回忆,“有一段时间敌人攻进了陈家行,向文彬团长马上带领全部士兵冲锋陷阵将敌人打出去,收复了陈家行。”就这样,敌人攻了三次,向文彬把敌人打出去三次,就有了“三进三出”。

  短短3天,向文彬的部队虽然奋力守住了阵地,但敌人飞机大炮没日没夜的轰炸使得部队伤亡惨重,“后来134师打得更惨,守了两天,只剩下了3个排长,二十几个兵……”说到这里,张文治的声音越来越低沉,“日军24小时不停地狂轰滥炸,我们从天亮打到天黑,到处都是战友的尸体。没工事的时候,只好拿战友的身体当掩体,继续打仗。”张文治说,“我们的枪炮打不进坦克,也没有飞机,只能十个八个手榴弹捆成一堆,让人爬上坦克,拉开盖子塞进去,人和坦克同归于尽。”

  “但是,就算这样,我们的阵地也没失!”在那个时候,这些冲在一线的士兵们只有一个信念:保住阵地。

  带军杀敌500人

  当时张文治所在的连是20军的卫队,共两百人,战斗力很强,“个个都会武术”,还配有两个教官和刀马队五十多人。由于连长生病留在苏州,杨森下令将张文治升为连长,继续战斗。“我这个连的作战能力比一个营的作战能力还强。”说到这里,张文治显得很自豪,他吸取了前两次战斗的经验,选择防守战斗前沿,将24挺轻机枪枪分为三组,每组再配一挺重机枪,“一发现敌人我就猛打,他退我就拿着机枪追起射击。”

  为了一举歼灭敌人,张文治采取了新的战术——将敌人引进来,“像把敌人装在口袋里一样打”,当发现敌人已入“虎口”施展不开时,张文治又下令让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投掷手榴弹。“手榴弹像麻雀一样在天上飞。”张文治说,几分钟内,就消灭了敌人200多个。

  随后,张文治又率领刀马队上前厮杀。“五百多个鬼子一个都不剩!”说起当年自己带军杀敌,张文治情绪很激动,手上不时还比划着。这一战,他不仅守住了阵地,杀光了敌人,还缴获了敌军大量武器。

  一个军只剩两个团

  在上海参战的七天八夜中,川军20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总计伤亡团长、营长20多人,连长、排长200多人,士兵7000余人。由于伤亡太大,10月19日,20军接令,撤到后方补充训练,交由广西的部队接防。满员的一个军,从战场上撤下来后,只剩一两千人,勉强编为两个团。

  结束了淞沪会战后,张文治跟随部队到了安徽安庆,相继参加淮南战役、安庆保卫战、武汉外围战、江西武修战役等战斗。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在大陆只剩下二十多个,平均年龄都在90岁左右。

  “四川讲师”文守正 为前线输送1800多名士官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进攻中国。无数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来自四川安岳17岁的文守正连同两位同窗好友徐梁、卢定义,相约一起准备前往延安,想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生。

  但当时国民党政府阻止了他的计划,在西安至延安的途中设置了九处关卡,最终未能成行。1937年8月,日军进犯南京,黄埔军校撤离南京,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1938年初,文守正成为黄埔军校14期学员。因为抗战非常时期,文守正只读了一年半便毕业,1939年分配到陕南学兵大队,为抗战培训士官,文守正负责学员的管理,前后从四川乃至全国各地,向前线输送了1800多名士官。

  据文守正回忆,当时会教学员们简单的日语,比如逼迫日本人投降,说“不会杀日本人”等。还有涉及军事的战略、战术,射击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