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周秉建和她85岁的老额吉。
近期,听说周秉建和拉苏荣老师在锡林浩特市小住一段时间,还听说她要回到牧区为额吉过85岁的生日。我和秉建也算是老熟人了,相识于1998年,同回锡盟参加纪念知青下乡30周年的活动,此后不断在各种场合与秉建在一起。她给我的印象,完全成为了蒙古族的女性。地道的民族礼仪、生活习惯、流利的蒙古语、豪爽的性格等等。她说:“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知青,我就是一个牧民。”而我,则总记着自己是一个知青,把锡林郭勒草原当成第二故乡。也许这就是我们不相同的地方。秉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蒙汉民族团结的赞歌。
周秉建,1968年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报名到内蒙锡盟牧区插队。她在内蒙古生活了近30年,1994年才调回北京。秉建不满16岁就在锡盟阿巴嘎旗伊和高勒公社新宝力格大队当了一名普通牧民,住进蒙古包、学蒙古话、穿蒙古袍、干牧业活儿,融入了牧民之中。插队时期,她吃了很多苦,也经受了刻骨铭心的锻炼。两年后她参军了,当周总理知道后要求秉建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草原上去。于是,只有三个月“军龄”的秉建很快又回去当了牧民。她被分到了西乌珠穆沁旗吉林高勒公社阿拉坦图大队。回到牧区后,周秉建经过踏踏实实的劳动,入了党,又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后来秉建由牧民推荐到内蒙古大学中文系蒙文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周秉建再一次回到牧区旗县工作。伯父周恩来希望她找一个蒙古族青年成家。天赐良缘,她遇到了蒙古族青年拉苏荣,与他结为夫妻,秉建说,伯父对我讲的话有很深的意义,他是为了民族之间的大团结。秉建说,我们北京的家里,就像当年住蒙古包一样,经常有内蒙来的老朋友,家中时常飘溢着羊肉和奶茶的香味。尽管人在北京,但他们仍与草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
8月8日早餐后,我随当年同在吉林高勒(现吉仁高勒)公社插队的呼市女知青斯日古楞去接秉建回锡市开座谈会。斯日古楞的爱人巴特老师驾车,我们要从东乌旗到西乌旗。待开到距秉建额吉家不远的地方是一段沙窝子,在松软的沙地上行驶,车轮随时陷在沙堆里不能前行。来回靠其他动力大的越野车用钢丝绳将我们开的城市越野车拖出沙窝。4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路依然难行,沙窝子里没有一道硬实的车辙保证顺利通行(当地牧民适应了也有开车的技术)。
到了秉建在牧区的家,这是一座普通的砖房。除了这座砖房,周围其他是蒙古包。走进屋里,见到身穿粉红色蒙古袍的秉建,她是主人,迎送着进进出出的蒙古族牧民,她的亲人们。有三位老人坐在长沙发上,秉建嘱咐我向老人问好。安排我和斯日古楞坐在老人身旁。长桌上有手把肉、奶食品和油炸的果子,奶茶是必不可少的。额吉85岁生日,秉建是七个儿女之一,专程回家为额吉祝寿。秉建说,始终想照一张全家福,亲人总也凑不齐。她只能分别与一家一家的照。看到老人穿着绿色的蒙古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显得精神很好。只是走路时腿脚不是很利索。秉建先后搀扶着两位老人走出家门,走到草原上的人群中。这里正在举行小型那达慕,也是为祝贺秉建的额吉85岁生日而邀请远近牧民参加的那达慕。
额吉是秉建的蒙古族妈妈,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曾给予她慈母的关爱和教导。母女情深,蒙汉一家。我拍下了她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的瞬间,也以一名草原上兵团战士的身份默默地祝福额吉福寿康健。并祝愿草原人民幸福永远!秉建,你是草原的女儿,知青的骄傲。(陶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