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不老喀秋莎”李淑范:参与筹建武钢的俄文翻译
//www.workercn.cn2014-10-03来源: 武汉晚报分享到: | 更多 |
专家们指定她当翻译
“武钢曾经被设想建在东湖边,但专家说,东湖是死水,炼钢要活水,运送材料耽误不得,水运很重要!”李淑范记忆深刻,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武钢被建设在了青山。
“除了我以外,厂里还有其他翻译,但因为不熟练,有时一翻译就要查字典,专家们还是喜欢找我。”李淑范说。当时,武钢的俄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因为李淑范本来就是俄罗斯人,专家们都要指定她当翻译。不仅生产技术上的事情要靠她,生活上吃什么东西,到哪去玩,也都要找她陪着。时间一长,其他翻译们急得团团转,没有实践,翻译水平总也不会提高。
“所以,我就想了个办法,有时专家叫我,我就扯个理由说身体不舒服,让其他的翻译顶上。”李淑范哈哈大笑。
当时,李淑范还是俄语专修班的老师,当时武钢厂里乃至省里的一些领导,都是李淑范的学生。
最累的几个工种她都干过
1958年,李淑范响应号召,主动要求从公司的翻译科调到焦化厂接受工人的再教育。焦化厂是武钢最苦最累的厂之一,李淑范在那里钳工、电工、调度工、配煤工样样干过。别人觉得蛮苦,可李淑范却觉得干活挺痛快的,“那样我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工资。”
文革开始后,从苏联来汉帮她照料孩子的母亲首先受不了。母亲坚持保留俄罗斯妇女的习惯,依然蓄长发,穿裙子。她每次去菜场买菜,总会被不懂事的小孩拿石头、蔬菜砸。坚持不下去的母亲回国了,丈夫也劝被扣上了“苏修特务”帽子的李淑范回苏联去。
“我怎么能回去呢?我回去了会留下一生的遗憾,我们生要生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
说起那段话,李淑范情真意切,字字铿锵。就这样,坚强的她留了下来,坚守住那份执着的爱情。
编辑:郑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