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88岁的“不老喀秋莎”李淑范:参与筹建武钢的俄文翻译
//www.workercn.cn2014-10-03来源: 武汉晚报
分享到:更多

李淑范:参与筹建武钢的俄文翻译

武汉唯一的俄裔市民 88岁的“不老喀秋莎”

 

88岁的李淑范老人风采依旧。

  编者按:共和国65岁生日刚过,又逢重阳。建设祖国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人奉献青春,而第一代建设者早已步入暮年。大武汉的建设和发展,同样离不开老建设者的辛勤和汗水。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多个“武字头”国家级特大型企业落地武汉,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集到这里,其中青山尤为特殊,因为在这里白手起家建起了武钢。重阳节之际,本报扶助行动携手青山区慈善会,走近这些老建设者身边,倾听他们的声音,传递社会的温暖。

  淡淡的妆容、热情的笑容、轻快的步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面前的这位老人已经88岁高龄了!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时不时冒出几个地道的中国成语,仔细一看,老人的眉宇间还有异国风情——这就是青山区钢花村111街坊的李淑范老人,她,是武汉市千万人口中唯一的俄罗斯裔中国公民。

  李淑范原名伊丽娜·亚课立夫娜·契高特柯娃,至今已经在中国生活了60多个春秋。她最喜欢唱的歌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前苏联民歌《喀秋莎》,因此,在111街坊内,大家都叫她“不老的喀秋莎”。

  为援建武钢来到中国

  1926年,李淑范出生在圣彼得堡。与一般俄罗斯姑娘不同的是,她有个参加过东北抗日的中国继父,因此能够说些简单的中文。

  一次校园舞会上,李淑范认识了中国留学生邱永言,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然而,这段“跨国恋”遭到了李淑范全家的反对。但铁了心的李淑范还是在她24岁时,嫁给了邱永言,并坚定地随丈夫来到了中国。

  李淑范最先随丈夫来到广州,在经贸局门市部从事口译工作。单位同事怎么也记不住她那个长长的俄罗斯名字,于是,她来到广州市公安局将名字改成了“李淑范”。

  1953年,为了筹建武钢,李淑范与中南地区所有俄文翻译一起来到武汉,从此开始了她与第二故乡江城的不解情缘。

  当时,武钢的土建刚刚搞完,正在运送生产设备,苏联专家也来到了武汉,为筹建武钢提供技术支持。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