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段玉萍在制香房。
晒制好的成捆的香散发着缕缕清香。
曾经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制香,还有个专制卫生香的厂子。这些年来,制香人家越来越少。眼下,一年四季坚持制香的作坊,仅剩段玉萍一家了——
[写在前面的话]
宋代陆游在《书怀》中这样写道:“啼鸟傍檐春寂寂,飞花掠水晚翩翩。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
地处晋冀咽喉之处的太行水乡古镇娘子关,手工制香业一度发达兴旺,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一行业已濒临绝迹。
经多方探访,终于打听到在古镇深处还有一处在困境中艰难苦守的制香作坊。
娘子关村是一座有着800多户人家的千年古村落。小村依山而建,村民顺水而居,村舍中石屋、溪水相伴,石桥穿街过巷,曲径通幽。手工制香传承人名叫段玉萍。走进她家的院落,古朴的石砌房屋显示着山村人家的风韵。段玉萍是一位相貌端庄、身材高挑的农家媳妇,凭着自己对制香手工技艺的热爱,心灵手巧的她,直到现在依然与夫家人一道从事手工制香工作。
晨光柔柔地透进来,给静谧的小院披了一层金色。一位身形高挑、贤良温柔的农家媳妇欢实的身影,在小院里转动着,像一朵流动的花,宁静空间里瞬间多了几分生气。这位农妇就是段玉萍,娘子关手工制香技艺传承人,现在依然与夫家人一道从事制香工作。为了留住这门独特的手艺,她倾尽了自己的心血和精力。怀着能够近距离了解制香这门传承悠久的古老技艺的好奇心,冬日的一个清晨,笔者踏上了探寻之路。
心如明镜香涌动
一大早,段玉萍就开始劳作,我刚进门,就看到了玉萍在和制香的面,没想到看起来文静的玉萍力气真不小,一手一个大桶拎起来就开始配料。香面的原料是榆面和木粉,先要将原料筛一筛,除去杂质,按2∶1的比例配好,然后放进长方形的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开水进行搅拌。玉萍说面要尽量的和熟和黏,将来做香时,才能保证不断条有力度。
调和好香面后,开始进行制香的关键工序:挤条。这是在一间原生态的手工作坊中进行的,如果不是屋子中间的铁筒和千斤顶,真会让人感觉像是瞬间穿越回了古代。开始做香前,玉萍轻轻地用盆水净手,她说香是佛前供奉之物,制作时也要心怀圣洁和虔诚,要洗去内心的杂念,一尘不染,心如明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佛香的质量。
玉萍现在做香用的是近几年新买的电动制香机,只见她把和好的香面倒入压香机中,装填、封箱、支好千斤顶,开动电源,机器就会运用液压原理向香筒施压。香筒的下端安装着一个用气门嘴做的出香孔,正好是香条一般粗细,施压时,香面就会从小孔中挤出来。随着一根根香的“涌”出,玉萍灵巧的双手柔柔地接下,像小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挤出的香条顺着她的指尖,均匀地一层层盘在转动的铁筒上。令人惊奇的是,转动之间,玉萍盘条的速度和挤条保持着惊人一致,像是程序设定好的一样。成型的香呈均匀的线条状,一条条香顺滑的程度,无声地考验着制作者的坚毅与耐性。
制香间隙,玉萍告诉我,过去做香时机械的这一部分是手工操作的,用的类似饸饹床的圆形长挤香筒,压杆是两米长的木杆。把和好的香面装进香筒,一个人施压、另一个人手工将压出的香摆盘,既费体力效率又低,再加上又是在粉尘环境中工作,难以顺应时代需要而逐渐消失也在情理当中。相比手工制香,现在的电动制香机利用电动泵可以将机油均匀地打进千斤顶施压,压力平稳、出香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