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课间,陶艳波抓紧时间为儿子讲解上课内容。 王建一摄
一家三口在感动中国现场合影。
【阅读提示】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2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专业大四学生杨乃斌的“同桌妈妈”陶艳波,因为16年坚持陪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读书,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自从参加完颁奖典礼,成为新闻人物的“同桌妈妈”陶艳波那只习惯性静音的手机便开始忙碌起来,每当看到手机上那些来自媒体的未接电话,她不免有些不解:“我只是做了一个妈妈应该做的,从没想过能评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但在儿子杨乃斌的眼里,妈妈的伟大不仅仅是通过辛苦陪读16年,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她使自己像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了做梦的权利和追梦的能力。
[3月7日,陶艳波动身前往海南,应邀到当地各中小学校做报告,总共140场,预计要两三个月才能回来。而在这段时间里,儿子杨乃斌也要在大四毕业前,第一次在没有妈妈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毕业设计。
虽然已经22岁,但对杨乃斌来说,这是他们母子——这对相伴16年的“同桌”——分别时间最长的一次。分别前夕,面对本报记者,不善表达感情的杨乃斌第一次吐露心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内心敏感又丰富的聋儿眼中的“同桌妈妈”。]
下定决心辞掉工作、只身一人去北京学习唇语时,之前从不写日记的妈妈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教育乃斌是我终身的职责
“乃斌,看妈妈口型,人工耳蜗的备用电池是不是在你兜里?”
又一次,我的四周突然异常安静,声音尽失。
妈妈双手紧紧地扶住我的肩膀,好让我们俩的口唇保持在同一高度。即使在焦急中,她也只能用缓缓翕动的嘴唇告诉我她的意思。
一场虚惊过后,她额头上密密麻麻渗满了汗珠。也许,因为这又一次触发了她对我双耳失聪的恐怖记忆。
我叫杨乃斌,父母给我取名“斌”,是希望我能文能武、文武双全——像很多家庭一样,我的诞生承载着父母关于美好生活最完美的向往。然而,命运于我,似乎更钟情南辕北辙的玩笑。
因为当时只有几个月大,关于1993年冬天那场没脚20多厘米深的大雪,我没有任何记忆,也无从知晓父母是如何抱着我在齐齐哈尔老家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里,跌跌撞撞地从医院回到家。
庆大霉素药物中毒,左耳95分贝、右耳105分贝的重度神经性耳聋——两个月前的一场感冒发烧,千分之一的过敏概率就这样砸在了我的头上。
从那以后,我就什么也听不到了。那时候,爸爸每次从远在秦皇岛的单位回到齐齐哈尔老家,看到背对门口玩玩具的我,总会特意大声地喊:“儿子,爸爸回来了”,还故意把厚重的大皮鞋狠狠地扔在地板上。可我没有任何反应。无奈的他常常因此默默地掩面坐在门口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