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抗战老兵采访录 :抗战不是“神剧” 军人要有血性
//www.workercn.cn2015-04-07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重读抗战家书 缅怀民族英雄

  老兵说:当年吃过的苦,后人难以想象

  这些老兵,当年吃过的苦,遭受的磨难,是后辈难以想象的。

  “当年真苦哇!”李文仲回忆说,“中国士兵装备比日军差,八路军士兵条件更加差,很多人没有枪,得从日本鬼子手里抢,抢到枪也没用,没有子弹啊……”

  在黄殿军的记忆中,当年抗联战士们喜欢夏天,不喜欢冬天:“战斗是天天打,夏天的仗还好打些,因为日军不敢到林子里去,他去多少,都能把他消灭光。钻树林子他也钻不过我们,俺们是在暗处,他在明处。冬天就不行了,冬天有雪蹓子,就不那么容易了。顶上是飞机,地下是部队,飞机一发现,日军从四面八方往这发兵,目的是打包围仗,俺们还就怕这个。一打包围仗就得老大损失了,你得往外冲啊,冲就得有牺牲。俺们就得整天走,黑天白天走,边走边打。走一段留下一挺轻机枪,在这堵击,敌人来了,机枪手打一顿枪把日军都打死后才撤回来。俺们趁这个空才能做点饭……”

  黄殿军说,当年打仗吃饭是一大问题,夏天林子里随便找点什么就能充饥,可是到了冬天,大雪没膝盖,走路都不方便,更别说是找吃的了,战士们的脚印也常常暴露他们的行踪。有时候只能煮煮干硬的玉米粒,甚至煮没去皮的谷子吃;没住的地方,战士们砍下松枝睡在上面,睡十几分钟就被冻醒了,又赶紧起来烤火,战士们十有八九脚都有冻伤。老人伤心地说,由于环境的恶劣,伤病致死的战士比因战斗而死的战士还多。

  张殿国是1945年1月1日参军时,从长春到舒兰走了一天一夜,从此开始了天天打日军的生活。与他当年一起从长春出发参军的共120人,经北战南征最后活着的只剩4个人……

  “冬天时,整天穿着羊皮袄,那时候,雪到腰那么深,仗一停,大家抱着枪,在雪里刨个沟,躺到雪里就睡,听到枪一响,马上站起来就跑。”张殿国指着自己的手说,这手上的大骨节就是因为当年喝山里的水喝的。

  老兵说:军人就得要血性,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在四川省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内,有一个抗战老兵手印广场,采用腐蚀钢化玻璃的方式将手印呈现出来,目前已征集到4000余名抗战老兵的手模。建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老兵都已届古稀之年,因此在留存手印时力度不够,痕迹较浅;个别手印甚至还是赶到医院太平间里取的。但当年正是这样的一双双手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挡住了来势汹汹的侵华日军,力挽狂澜。

  几乎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有穿越死亡的生死经历,都有对于中国民族侵略与反侵略史的深刻反思。

  “腾冲城当年没有抵抗,200多个日本兵没费一枪一弹,就把腾冲给占了……”卢彩文回忆后,一声长叹。

  卢彩文军校毕业后,曾在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部参谋处从事情报工作,经常和战友们深入敌后搜集情报,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策反汉奸,多次出生入死,备尝艰险,“日本人是很残忍的。我有一位从事谍报工作的同事被日军俘虏后,日本人对他灌盐水,肚皮都涨起来了,最后七窍流血而死。”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