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开更多的养老院,让更多的老人安度晚年”
军垦第三代的心愿
天山南北绽新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
2007年,25岁的孔令媛从生活了7年的东北回到西北——石河子市,创办银龄大家庭养老院。
石河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辖的地级市,一座因军垦而诞生的新兴城市。早年的戈壁荒滩已是绿树成荫、楼房林立,被称为“戈壁明珠”。作为军垦第三代,孔令媛说,这是生她养她的地方。
“一想到爷爷奶奶在这里的艰辛,就想回来办个养老院让他们安度晚年。”孔令媛说这是她在外求学、工作时的心愿。
军垦第一代在石河子到底有多艰辛?82岁的金茂芳讲了一段她的经历。1952年8月,金茂芳从老家山东济宁到石河子。彼时的石河子,“荒凉、走几十里路都很难见到人,还常有野兽出没”。她记得那年的雪来得很早,把她们住的地窝子埋了,只得靠“解放军叔叔”营救。地窝子,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创业初期最常住的一种“房子”,在地面以下挖约1米深的坑那就是居住场所了。
经过培训金茂芳成了拖拉机手,她在1958年到1964年的7年时间里完成了20年的工作任务,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新疆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接踵而至,是第一代戈壁母亲的杰出代表。
一个甲子过去,第一代军垦人都已是耄耋之年。80岁的戴庆媛的腿脚不好,只得坐在轮椅上了,还有哮喘。她来自湖南长沙郊外,八千湘女上天山,她是其中之一。16岁那年,她坐火车到西安,然后坐帆布大敞篷车到新疆石河子。
她开玩笑问孔令媛,“我这种脑子还灵,就是行动不便的,去你的养老院一个月要多少钱?”孔令媛回道:按收费标准是2500元,不过可以给您打折。在采访现场,她的一句话引得一片笑声。
在石河子,近年来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2012年1月,石河子市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石河子市和石河子垦区主要的数据指标显示,市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了常住人口的12.12%;全垦区范围内,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了常住人口的16.74%,均已超过国际通用的10%的衡量标准。石河子的养老行业却有点滞后,8年前,孔令媛曾做过调查,那时市里只有3家养老院,全是接收能自理的老人。照顾失能老人的养老院还是一片空白。
孔令媛在2004年从沈阳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位于长春的东北电力设计院,工作岗位与环境测评相关,一切是稳定的。工作之余,她会去当地的一家养老院做义工,算是正式与养老行业接触。不过3年时间,孔令媛辞去了电力设计院的工作,应聘到长春一家养老院,就是这个时候她认识了养老行业的护理专家周漪。
2007年8月,她和周漪回到石河子。要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与稳定的工作,回到老家创业,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是不理解和反对的。同学也调侃她,“孔令媛,你是不是被单位开除了啊。”不过,她的爷爷奶奶——第一代军垦人,支持她的选择。
作为银龄大家庭养老院院长,孔令媛可谓白手起家。3000元的起步资金,是她工作时攒的一部分钱。养老院的房子是在一个小区里租的,11张床位,加她和周漪夫妇共3名工作人员。养老院名为银龄大家庭养老院,注册性质是民营非企业机构。养老院的名字取意很简单,但听着温馨,“希望老人和老人,工作人员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和老人都在同一个大家庭。”
创业之初,养老院的洗衣机、锅碗瓢盆是奶奶家的,电视机是叔叔家的。当然最大的困难还是社会观念,有人直接当着她的面数落,“你这就是助长不孝之风,让儿女把父母扔到养老院。”更有人质问她,你是不是也学某些黑心的养老院,克扣老人的伙食费。事实上,创业8年,孔令媛一直在尽量控制获取利润。严重的失能老人,每月最高收费3000元。除了员工差不多每月4000元工资支出,她会尽量把收取的费用用于老人,“让他们吃好一点,住得好一点,护理人员与老人的配比尽量高一点,让老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养老院的定位是主要收住失能卧床老人,这一类老人属于在家中照护起来比较困难的,家人都会因为自己不能专业地护理老人,既心疼又辛苦。孔令媛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虽然护理起来难度要大,要求要高,但是可以帮助家属从繁重的体力照护中脱离出来,一切的艰辛都是值得的。”
走进养老院的房间,记者看到床单的颜色是柔和的,老人会有安全感;窗帘是浅色的,这样老人容易入睡;每一个老人床头的右上角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小盒子,里面是一张温馨提示卡,记录着老人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和忌口的东西。
养老院的发展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接受下岗工人的社保补贴、民政部门给予的床位补贴、妇联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等,都在分担着孔令媛的运营压力。
如今,她的梦想在一步一步地实现,银龄养老院已先后开办了6家分院,650张床位,员工近200名。今年11月还将有两家分院,460张床位开始收住老人。
“开更多的连锁养老院,吸收更多的人员加入养老行业,让老人得到更专业、贴心的照顾。”这是孔令媛不变的心愿。(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