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雪松记得他 紫薇记得他 晋城的大街小巷记得他:
“树痴”王小宽
左一为王小宽
■从1984年至今,虽年过古稀,依然倾情岗位,退而不休,每天清晨五点半就到工地
■数九寒天打树坑,一镐一个白印儿。他虎口震裂、手背冻破,天天流着血
■干上园林绿化后,从来不坐办公室,天天扛着工具和园林工人风里来、雨里去
“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人间四月天”。
泽州公园的樱花树下,慈爱的母亲扶着牙牙学语的稚子走在明媚的暖阳里;玉龙潭公园的春水湖畔,帅气的小伙子为心爱的姑娘留下青春的吉光片羽;植物公园的千米步道上,相扶相携的老人漫步于落英缤纷的夕阳里……是啊,这样美的春光岂可辜负?
在你笑着闹着走过春风的时候,在你心怀喜悦穿行于街心花园的时候,或许那位和你在迎春花畔擦肩而过的老人你没有在意,或许路旁那位摸着银杏树的长者你以为不过是谁家的老爷爷。你不知道的是,今日这满城春色,有他的半生辛劳和付出。
他就是晋城市园林局原副局长、年届70、人称“树痴”的王小宽。
迎着困难上,敢啃硬骨头在播撒绿色的征途中一路担当
1979年,在部队摸爬滚打了15年的王小宽转业到了晋城县城建局,在政工股长的位置上干了5年后,组织上派他组建晋城市(原县级市)园林绿化处。当时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认知度低,觉得天天在土里头种树栽花,不还是农民么!
但转业了的王小宽依然当自己是个兵。“既然是个兵,就得服从命令。组织让干啥咱就去干啥,干一行要爱一行。”在城建局的三间办公室里摆上桌子,挂上了园林绿化处的牌子;东奔西跑凑了11个人,晋城的园林绿化在他手上起步了。
一上路就碰上了“硬骨头”。
1986年冬天,泽州路开通。这是晋城升格地级市后新建的一条城市主干道,市委、市政府要求高质量、快速度地完成道路绿化。王小宽和处里绿化队的队员根据晋城的气候、温度、湿度条件,又参考了兄弟城市的绿化后,决定选择雪松作为泽州路的主要绿化树种。
数九寒天打树坑,土地比石头还硬,镐头刨下去,一镐一个白印儿。王小宽的虎口震裂、手背冻破,天天流着血;穿着厚厚的大棉鞋,脚还是冷得没知觉,可后背上出的汗能在军大衣上渍出一圈圈白印子。就这样,王小宽带着工人们挖好了树坑,一天都没耽误。
雪松喜光、耐旱但对土质要求很高。王小宽却发现泽州路上的土质太差、缺乏营养,树种进去就算活下来也长不好。为了改良土壤,王小宽拉了牛粪和炉灰,再担上大粪和坑土进行搅拌,然后回填到坑里作为底土。 天天担粪,身上总是一股大粪味儿,他每天回到家把军大衣挂在门外边才敢进门。
春天来了,树种下去了,因为前期底土打得好,三十年过去了,当年只有两米多高的雪松已然华茂如盖,成为晋城市独有的风景。
22年间,园林绿化处升格成了晋城市园林局,王小宽也从处长成了副局长。名称变了,职务变了,但吃苦耐劳、乐于作为的精神没变,敢啃硬骨头,敢于担当的勇气不减。
王小宽的老搭档、原市园林局副总园艺师李伟虎给我们讲述了他“抠劲儿”的故事。
有一年选绿化苗木时,和一家供应商订了一批银杏,要求树干通直圆满,轮生枝层次强,胸径在20厘米。苗木回来后,王小宽发现部分苗木胸径只有15厘米,坚决要退货。“已经运来了,也不差几公分,种下去看不出来”。供应商好说歹说。王小宽说,别说5厘米,就是少一厘米都不行。
在当时的园林处,用谁家的苗有严格的规定,采购苗木都是集体作决定。后来实行招标制,每年年初,由供应商报价,价低者得,敞开窗户从不搞暗箱操作。和王小宽打过交道的苗木商都知道在晋城挣不下大钱。但他们也知道,只要苗木合格、价钱公道就肯定不会拖欠苗木款。
从原来黄泥裸露、尘土乱飞到现在绿草茵茵、花团锦簇,从绿地零记录到现在的人均公共绿地15.5平方米,从园林绿化几乎一片空白到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的殊荣……这几十年,王小宽和园林工人们至少栽种了上百万株乔灌木。晋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王小宽和园林人用心血与汗水播撒的绿色。
1999年,王小宽获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2002年,晋城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王小宽同志学习的决定”。2005年,退休的前一年,他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