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老人13年捡瓶子卖得近万元捐灾区
//www.workercn.cn2016-05-03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更多

  每天清晨5点多钟,天刚蒙蒙亮,住在南栗村一出租屋的60岁的温太英就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出门了。他边走边捡,把路边的塑料瓶、旧纸箱等垃圾放到车筐内的编织袋里,这一“拾荒”习惯已有13年。

  这位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老人说,他“拾荒”除了贴补家用,更多的是将积攒下来的钱捐献给灾区。“我也不记账,每次少则捐两三百,多则五百元。我家虽然不富裕,但一想到灾区的受难同胞,我就心疼,咱能出点力就出点力。”说这话时老人憨厚地笑了。

  老两口租住在十平米小屋内

  裕华区南栗村一栋二层小楼,租住着十三四户租房户,60岁的温太英和妻子赵欣建租住在一楼东侧的一间小屋内。屋子不大,只有10平方米左右,一张双人床几乎占据一半空间,在剩余的“巴掌大”的地方,西墙边摆放着两张桌子,满满当当地堆放着生活物品。南墙边摆着一张低矮的小方桌,桌上放着锅碗瓢勺,桌下的塑料盆里放着很多土豆。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什,一台20英寸的彩电是温太英花200元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如今也成了摆设。东墙上挂着一台电风扇,是他花30元从一家拆迁网吧里低价买来的,“买时还八九成新,要是搁在超市,得卖七八十元呢!”个子不高、黑瘦黑瘦的温太英介绍说。

  “自从老温到了退休年龄,他就不在裕华区卫生队干了,这一阵,他都在家里‘等活儿’,有人说让他去当门卫,顺便还能给解决住宿问题。”此时,62岁的老伴儿赵欣建搬着小板凳坐在床边穿珠子,“老温这些年一直没有固定工作,都是打零工,给人干过苦力,烧过锅炉,做过豆腐,当过保安,后来到了裕华区卫生队,干了7年。如今虽说到了退休年龄,可暂时还领不到退休金,他只能再出去赚点钱,因为我们还想攒钱买一套自己的房子。”赵欣建告诉记者,温太英不是本地人,结婚后和她一直住“娘家”。前些年,“娘家”拆迁改造,可她是女儿,不享受分房待遇,只能等政策,看房子盖好后,能不能低价买一套房子。

  其间,俩人在2009年申请到了安苑小区的廉租房,短暂居住一段时间后,赵欣建开始心疼老伴,“老温那时已开始干环卫工了,主要负责建设南大街的清扫工作,他每天凌晨两点多就要起床,上班远,我心疼他,就在他干活附近捡最便宜的房子租下来!”赵欣建说,这间小屋他们租了快两年,每月租金200元。后来为了省钱,她跟房东商量了,她每天负责打扫二层小楼的卫生,每月房租减50元,一个月150元,可对他们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捡4000个塑料瓶才卖100元钱

  这段时间,虽说温太英“歇业”在家,可他依然闲不住。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到公共洗漱间简单洗漱,然后就骑着他的那辆自行车出门了。

  与其他自行车不同的是,他的这辆自行车是特制的,前后有两个车筐,车筐里各放着一个大编织袋,还有小铲子和夹子,“这些工具都是为拾荒准备的。”温太英说,他“拾荒”10多年,主要是从干环卫工养成的这一“习惯”,“最初扫马路,我没想着能攒废品卖钱,后来发现垃圾箱里的废纸箱、塑料瓶真不少,每天扫一圈下来能捡不少,我就每天攒点,慢慢地,日积月累下来,就形成了习惯。”

  这些年,每次“拾荒”回来,他都会把“战利品”分门别类地规整好,攒够一批就集中送到废品回收站卖掉。

  记者看到,在这栋二层小楼入口门洞的东墙边,除了两三把温太英扫街的大扫把外,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废品,诸如废纸箱、皮革制品等,堆得有半人高,打开一个白色编织袋,里面则放着各种空塑料瓶,“我没数过,怎么也有百十来个,现在塑料瓶不值钱,4个1毛钱,这么一大袋子最多卖几块钱。”温太英说道,如果要攒100元,他至少要捡4000个塑料瓶。

  “这么多年,我总见老温往家里捡废品,出去卖废品,却从未把钱交给我。每次问他卖废品的钱哪儿去了,他总是闷着头不说话,我还为这个跟他生气,可他就是不说。”赵欣建说直到两三年前,她在家中收拾东西,偶然从书包里翻到一张社区报,看到党员捐款一栏中有温太英的名字和捐款数,她才知道了“拾荒”钱的去处,“我去居委会办事问起这事,居委会的人都表扬他,说老温把省吃俭用和平时拾荒积攒下的钱都捐给灾区,真是身边好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