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鸟痴”张国强:捕捉生命的律动
//www.workercn.cn2016-05-31来源: 新疆日报
分享到:更多

  鸟,大自然最富神奇的创造之一,它们舞姿灵动,体态轻盈,一个展翅,就飞翔在天空,掠过村庄田野,掠过树林湖泊。自由,是人们对鸟儿的向往。

  阿勒泰市退休老人张国强,年逾六旬才开始拍鸟,11年来,他总说自己是鸟类摄影领域的学生。然而,他的鸟类摄影作品却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分会副理事长张正旺感佩不已。他镜头中的鸟儿就像一只只精灵,带着生命的律动,向每一个观者讲述属于鸟类世界的故事。

  从鸟痴到“鸟痴”

  11年前,若是拿一张柳雷鸟的照片给张国强看,他根本就叫不出名字。当时的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鸟痴——他只认识乌鸦和麻雀。

  如今,在乌伦古湖边,只要看一眼,他就能分辨出停歇在湖边的鸟的名称,俨然是个鸟类专家。近日,记者在阿勒泰市见到张国强时,他刚从福海等地拍鸟归来,这样的短行对于他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由于痴迷,张国强也被同行笑称为“鸟痴”——为鸟而“痴”,拍鸟成“痴”。

  2002年,张国强从阿勒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的岗位上退休,他和拍鸟结缘纯属偶然。

  2005年4月的一天,64岁的张国强在家中拿相机拍摄窗外的美景,突然一只小鸟闯入了镜头,他赶紧按下快门。不少人看了照片后,都表示这只小鸟被张国强拍得活灵活现。朋友的肯定给他带来了信心,张国强决定加入拍鸟行列。

  然而,看似简单轻松的观鸟、拍鸟,干起来却非常艰辛复杂。第一大难题就是交通问题。因为年龄大了,考虑到安全问题,家人不让他开车。每次去拍鸟,张国强只能通过搭便车、骑自行车、骑马或步行等方式。“另外相机设备重,一般都在20公斤,有时候一扛就是好几天,经常累得腰酸腿疼。”张国强说。

  第二个困难是不懂鸟。11年前,张国强拍鸟时,阿勒泰还无一人涉足该摄影领域。当时的张国强不会电脑,无法上网查询。“常常拍的是什么鸟自己也不知道。”无奈之下,张国强只能把照片洗出来裱在纸上,再邮寄给各地专家。有时,他就干脆坐车到乌市,找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帮忙辨认,再把名字写在照片背面带回去。“你看,这就是当年我洗出来的各种鸟类照片。”记者看到,在张国强家的阳台,有好几个尼龙袋被照片塞得满满当当。

  拍鸟之后,张国强发现,阿勒泰地区鸟类研究还是空白。从那时开始,张国强决心整理一套完整的阿勒泰地区鸟类资料,没想到这一拍就是10来年。

  为了研究鸟、拍鸟,65岁的张国强开始自学电脑。张国强的女儿张鹏告诉记者:“父亲退休前从没摸过电脑,拼音打字的难度可想而知。”

  认识鸟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张国强通过千里寻师、阅读书籍、拍摄后的反复观察,利用网络查阅、观鸟爱好者之间相互交流等方式在探究着阿勒泰的鸟类。

  拍摄过程中,张国强喜欢观察鸟儿的身姿、习性和叫声,拍摄后就把它记录下来。

  “这个叫西方松鸡,眼周有红色裸区,全国只有阿勒泰有;这种叫黑琴鸡,雄鸟求偶时尾羽竖起成扇形……”张国强告诉记者:“现在见了鸟,只要是我拍过的,一眼就能叫出名字来,我现在能随口叫出340多种鸟的名字,而且我都知道它们的生活习性。”

  青河、布尔津、富蕴、哈巴河……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拍照装备,11年来,张国强的足迹遍布阿勒泰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已经拍过340多种鸟,几乎把阿勒泰的鸟都拍完了。”张国强成为阿勒泰拍鸟第一人,也成为阿勒泰鸟类研究专家。

  2013年1月,我国首部以鸟类图片为载体的图书《中国鸟类图鉴》在北京发行,张国强作为编委会成员受邀参加了发行仪式。这部书收集中国野外鸟种约1200种,图片4000余张,采用图片超过250多张的鸟类摄影家有五位,张国强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新疆唯一的一位。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