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马忠斌的“传家宝”
//www.workercn.cn2016-06-15来源: 宁夏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印有税徽的公文包

  马忠斌有件宝贝,连国家税务总局的领导看了都稀罕——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预旺税务所发给每位税务干部的公文包,深蓝色,塑料质地,一面印着税徽,一面是税法宣传语。

  每次下乡征税,马忠斌都要将“宝贝”放到军用帆布包里,外面再包上塑料。公文包里装着税票和税款,不能被风刮跑、被雨水淋到。

  马忠斌说,这包比命都重要。如果有人捡到税票,可以填10块,可以填100块,随便一个数字,都有可能让国家财政蒙受损失。

  只要公文包在,马忠斌不敢马虎,白天包不离手,晚上将它当枕头。30多年,他没弄丢过一张税票,包里的票据和钱款,被码得齐齐整整,连边角都不曾卷起。

  公文包上的税徽,也是税务干部的象征,代表着为国家征收税款,神圣不可侵犯。

  1993年的一天,税收管理员金玉忠在集市上征收税款时,与马忠斌的婶婶发生了争执。婶婶拒不缴税,态度很躁。时任预旺税务所所长的马忠斌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集市。婶婶一见侄儿来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你是我侄儿,还当着所长,却派人收我的税,算啥亲戚!”

  马忠斌被人群围在当中,乡里乡亲就等着看他如何处理。

  “税收政策是国家定的,每个公民都得遵守,所长哪能拗过国法?你是我婶,连你都不上税,其他乡亲会咋看?”马忠斌从印有税徽的公文包里掏出罚款单:“你今天这么一闹腾,严重影响了咱这地方的税收秩序,按政策规定,光缴税还不行,还得缴罚款。”

  话音一落,周围掌声一片。

  垫板算盘打狗棒

  2003年,国家调高了增值税起征点,加之后来实施的移民搬迁政策,预旺税务所管辖的三个乡镇里,几乎没有纳税人了。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所里调减人员,最有资格到县城工作的马忠斌一次次请求留下来,为周围群众讲解新的收税政策并代开发票。

  13年里,马忠斌守着空荡荡的税务所,一个大院儿,几间办公室,一台电脑,一部电话,还有陪了他几十年的“老伙计”们。

  过去开税票,离不开算盘和垫板。马忠斌细心,他把自己常用的算盘几个拐角都包上胶布,又在不显眼的地方刻上“忠斌”两个字,提醒其他人,用的时候小心磕着,用完了及时归还。开票时,票据下面的垫板也伴随了马忠斌三十来年,背面的乘法口诀表都被划得模糊不清,可他一直舍不得扔。他想把这两件“宝贝”留给在同心县税务局工作的大儿子,但现在都是电脑开票,“宝贝”没了用武之地。可他想告诉儿子,公家的东西,一针一线都珍贵,只要爱护好,能一直用下去。

  二三十年前,预旺镇不通公路,山连着山沟连着沟,晚上外出,还能听到狼嚎。马忠斌的父亲交给他一根打狗棍,一边是月牙镰刀,一边是铁棍,白天爬山用来挖窝蹬脚,晚上出门用来防身。有了它,夜再深,心里也有底。

  2014年退休后,马忠斌又被返聘到预旺税务所,老汉晚上在所里值班,打狗棍静静躺在床下,和过去一样,有了它,心里踏实。

  父亲的遗产

  马忠斌的父亲马世荣,也是一名好税官,曾任预旺税务所所长30多年,一辈子把公家的事看得比天大,把乡亲们的事情当成自家事,是方圆十里八乡受人敬佩的人。

  老父亲廉洁一生,只留给马忠斌两样遗产:一块戴了多年的上海牌手表,还有一张写有“用心做事,手脚干净”的字条。

  上世纪70年代,老父亲一月工资不足60元,一块手表,花掉了两个月工资。马忠斌接了父亲的班,进入税务所,马世荣老人把手表郑重交给儿子:每天晚上上足发条,上班不许有一次迟到。

  马忠斌从记事起,父亲就天天下乡征收税款,有时还自掏腰包救助乡亲。有一次,一个老乡找到家里,还拿了一瓶香油。之前父亲帮过他,他是专门来道谢的。父亲让母亲赶紧做饭,留下乡亲吃了饭,临走时,坚持让他把香油带走:“我是国家干部,光阴总比你好些。香油带回去,给娃娃改善伙食吧。”

  老父亲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马忠斌,他不仅在工作中践行着对父亲的承诺,在生活中,这八个字同样刻在他的思想和行为中。

  2014年6月,同心县决定为预旺镇所属的各村修建水泥道路,马忠斌家所在的北关村也在计划之中。谁知路修到一半,村民马彦海拦住施工队,要求给予占地赔偿。亲戚朋友相劝不下,只好请来了在村里德高望重的马忠斌。

  马忠斌赶了来,一把拉住马彦海的手:“彦海老弟,你一向是个精明人,咋在修路这样的大事上犯了糊涂?老辈人说修桥铺路是头等善事,你挡了修路,就是挡了全村人的好事,往后,你一家人在这村子咋走路哩?”边说,边拉着马彦海走到路边,并对施工队喊道:“大伙儿缓好了就快继续修路,彦海说了,渴了到他家里喝水去!”

  第二天,马忠斌干脆坐在推土机上,防止有人再出来挡道。路修到离他家十几米远的地方,施工队长悄悄拉过马忠斌:“老哥,你帮了我们大忙,干脆把路修到你家门口吧?”

  马忠斌急得跳下了车:“这叫干啥哩?我帮你,是为全村做好事,可没想过要啥好处!”

  路修通了,至今,马忠斌家的大门和村里水泥路之间,还有十几米的土路。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