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史万祥:义举励人润村风(图)
//www.workercn.cn2016-07-07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史万祥拜访九旬老人,挖掘史料。 本报记者 李为民摄

  芮城县陌南镇东窑村是个有着近5000口人的大村。在人们传说中所能追寻到的记忆里,这个村村风向善,民俗纯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该村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传统继承,更是经过时代潮流的洗礼,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史万祥,土生土长的东窑人,即便退休前他工作的陌南镇信用社也离村不远。因而他的感情,他的汗水,他的牵挂,从来没有离开过东窑村。2002年内退后,一头扎进中条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700多亩。

  2013年的夏初,他偶尔看到一本外村村志,读完后便陷入沉思: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厚重,历代仁人志士辈出,传说的历史遗迹神奇悠久,但只凭口口相传,没有很好的文字记载,将是无尽的憾事。当年6月,史万祥与本村党支部书记杜康雷闲谈中说起了祖传家碑的事情,他们由家庭文化的传承谈到村历史文化的记载与弘扬,进而谈到一村应有一部村志的重要性,两人情投意合,杜康雷当即拍案编写村志,由史万祥担任主编。有部分人认为,史万祥一生从事经济工作,唯恐志书不成,白白浪费资金。史万祥闻知后随即表态:“村志由我义务编写,所有费用自垫。”

  史万祥文化底子薄,但他有个妙招,即不耻下问,向高人请教。他展开工作的第一天,便去了本村退休中学教师张彻祥家,恳求他能参与编撰工作。时年75岁的张彻祥也当即表态:“义务编写村志,也有我一份。”接着史万祥又拜访了当地多位文化名人,希望他们在自己编写中多做修正指导,以臻完美。

  编写志书最主要的是寻找资料、史料,他不惜时间和费用,寻找芮城县多朝县志,搜集各种历史书籍、回忆录等,史书资料堆满了他的案头、书架。还寻访村里的老干部及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抢救性地挖掘求证传闻轶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克服花甲之年学习电脑的困难,拜假期回乡的大学生为师,逐渐掌握了电脑的技术。

  为了获取更广泛的资料,对长期以来人们解说不透的村南古堡进行了多次考察,曾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几次三番驱车数百里反复考证,得出结论,使古遗迹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为了获得一些资料上的印证信息,他又驱车到永济、运城、平陆、灵宝、三门峡等周边地区搜集资料。获取了大量资料后,他又反复阅读新旧志书,研究志书编撰规律,从而制定了大纲条目,使资料杂而不乱、有条不紊,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2015年初,一部客观记述东窑村两千年来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体制沿革、人文大事诸方面的《东窑村志》初稿落成,面对厚厚的底本,他喜极而泣。为了村志的科学和完整,他又不厌其烦地反复查证,认真校对,同时又收集了几被湮没的资料,数易其稿。经过一年的耐心修正,终于在2016年1月正式付梓问世。此书为十六开,四百余页码,共计四十万余字,图文并茂,乡土气息浓厚。以史实为主,记载了自古以来的古迹遗址以及侯王、节度使、进士、贡生等历史人物,也是陌南镇第一部村志,为全镇村志的编写起了个好头。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国家文物协会副会长李晓东收到《东窑村志》后,激动地给万祥打电话说:“你真是给东窑村办了一件大好事,东窑村在外游子感谢你。”

  史万祥编完村志后,深感家乡历史文化的厚重,他以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又一头扎进陌南镇历史文化渊源的寻觅之中,预计到明年他的第二部杰作《浢恭人文》即可问世,又是他向陌南人民献出的一份厚礼。此书收集了本镇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古碑、文物、书画、艺文等资料,考证了陌南镇的历史发展,很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李金铭)

  『推荐人语』

   村风正,则事业兴;乡俗良,则干群和。具有引领、示范和约束作用的村风乡俗,是在长期崇善择优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中逐渐形成的。其中,那些乐善好施、德高技长、遵纪守法并紧跟时代步伐的乡贤仁士,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非凡的榜样作用。正是众多像史万祥同志这样有担当、有道德、有热情的人,铸就了家乡东窑村的主流村风民俗,更使得该村在构建文明乡村的事业中,各项工作走在前列,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卢江辉(福建武警总队原政委、少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