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八旬老先进手握“治沙术”空叹推广难
//www.workercn.cn2016-07-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十余年潜心研究治沙 成果问世却乏人问津

八旬老先进手握“治沙术”空叹推广难

一致叫好且无偿使用的创新发明遭遇“软抵制”,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年轻时的一段生活经历,让余绳鑫许下了降伏沙魔的宏愿。退休后,他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闯入防沙治沙领域。10余年苦心孤诣,余绳鑫发明了令专家击节叫好的治沙技术。满以为可以得偿所愿了,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却发现,事情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治沙术研究成了

  1958年,余绳鑫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粮食厅工作。当地肆虐的风沙让这个南方人吃尽了苦头,喜欢搞发明的他当时就许下了“让第二故乡的风沙小一些”的心愿。

  余绳鑫是198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获得者,1995年退休后,凭着工作中发明的多项技术及积累的经验,一些城市邀请他前往进行技术指导。几年之后,余绳鑫放弃了令许多人羡慕的“轻松赚钱”的机会,回到了银川。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年少轻狂”时的“治沙”梦想不但没有泯灭,反而越发炽烈了。

  2003年,年届七旬的余绳鑫开始自学防沙治沙知识。他认真分析了国内普遍使用的“麦草方格”治沙技术的优缺点,确定了自己新技术的研究和突破方向——通过保水、保肥、保温技术的创新,进一步提高苗木成活率并降低人力成本。

  余绳鑫在银川城西一苗木场建造了一块“模拟沙漠”,开始了治沙实验。多次反复之后,余绳鑫发明出了一种独特的治沙构件,不仅可以为苗木挡风,还能有效减少沙地的水分蒸发。2010年,余绳鑫带着从宁夏科技厅争取到的研究课题,协调灵武市大泉林场开辟了七亩“试验田”,用来检验这项技术的实际效果。5年时间里,余绳鑫在不施行任何灌溉的前提下,让这块公认治理难度极大的沙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小森林”,治沙构件也在实践中简化成更为轻便的治沙板。

  就在这一年,余绳鑫的研究课题通过了宁夏科技厅的验收。与传统的“麦草方格”技术相比,他的治沙板技术可以使无灌溉条件下裸露沙丘的水分增加7.58%,柠条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5%。余绳鑫屏蔽治沙的理念得到课题验收组5位专家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这项技术很适合大面积推广。

  东奔西走推广竟四处碰壁

  余绳鑫信心满满地开始推广他的新技术,但结果却令他始料未及。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东奔西走,但大都无人理会。他给宁夏多个部门和一些领导写了信,记忆中只有两个单位来人找过他,对方表示“回去研究”之后便再无下文。

  有人怀疑这项技术的治沙成本高,余绳鑫列举了详细的数字说明这项技术在投入产出方面的高性价比;有人嘲讽他想通过授让专利使用权获利,他明确表示,任何人、任何部门将自己的技术用于宁夏沙漠治理,他绝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技术上有优势,又可以无偿使用,但就是没人愿意用。这让余绳鑫颇为费解:“麦草方格”虽成名已久,但自己这项技术具备的优势经过了实践证明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一个强调创新的年代,它怎么就成了不受待见的“鸡肋”呢?

  几经碰壁之后,他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作为新生事物,治沙板技术要想让人们放弃惯性思维,取代成名已久的“麦草方格”,的确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麦草方格”技术“养活”着一大批人,而自己这项技术的一个特点恰恰是大幅度降低人力使用,如果推广应用了,有可能造成很多人“失业”,损害很多人的现有利益……

  无奈之余,余绳鑫依旧埋头于完善技术。他想自己去示范推广,为此联系了银川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试图用分拣出来的废旧塑料生产治沙板,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可购买生产设备所需的50万元,又成了他的难题。这10多年里,除去宁夏科技厅拨的10万元研究经费,他和老伴已经把退休工资中的十几万元投入到研究之中,现在到了“能凑合着吃就吃点,能走路去的地方坚决不花车钱”的地步。

  老伴文润珍坦言,余绳鑫的执著彻底改变了他们原本应该安详的晚年。但已经80岁的余绳鑫最担心的还是有生之年看不到自己发明的技术“染绿”宁夏沙漠。(中工网记者 马学礼)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