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没当上兵,却成了成百上千战士的“兵妈妈”(图)
//www.workercn.cn2016-08-08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7月28日,“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贾美荣(前排左二)的“拥军大家庭”以及山东泰安拥军公益组织的部分代表在泰山脚下的住处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冯杰摄

  “啪嗒”一声,一滴热泪沿着老人的笑纹婉转流下,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对母亲慈爱义举的思绪、对父亲军人气质的憧憬、对断腿红军老战士演讲时的震撼回味,让眼前这位“全国拥军模范”的表情瞬间凝固。十几位“兵儿子”围着这位“兵妈妈”,静静地沉浸在老人的追忆中……

  7月28日,记者在泰山脚下的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财源街道办事处英雄山社区一栋居民楼里,慕名见到了69岁的老党员“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贾美荣。回忆拥军奉献的一生,她感人的笑声环绕不断。

  1947年,贾美荣出生在山东泰山南麓的宁阳县某部家属大院。父亲是一名军人,母亲是位随军家属。

  从小在部队大院,听惯了嘹亮军歌,看惯了绿色军营,小美荣梦想有一天,也能穿上军装,戴上军帽,扎着小辫子,昂首挺立,英姿飒爽。

  打小,小美荣看着母亲为战士们忙碌,拉家常,补衣裳,纳鞋底。无论是去基层连队探亲,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搬到泰安军分区的家属院,母亲为战士们做好事都是远近出了名的。

  母亲一生善待他人、慈祥爱兵,对小美荣影响很大。街坊一名孤寡老爷爷,重病卧床,非亲非故的母亲主动照顾他,端屎端尿,直至终老。一个名叫“小蚂蚱”的智障孩子,无人照料,母亲在大院门里搭了一间房,照顾入微,直到成年。耳濡目染之间,慈善爱民的种子,埋在小美荣的心田。

  1994年,母亲去世,贾美荣无意中得知:在上世纪80年代,母亲去世前,每月都会从微薄的50块工资中节省出一部分钱,资助一名叫“大海”的贫困学生。在那个物质条件比较匮乏的年代,母亲省吃俭用只为帮助别人的义举,深深地影响着小美荣。

  “想当兵”的火苗一直在小美荣心中燃烧,即使在学校演话剧,她也争着挑当兵的演。但造化弄人,十年浩劫开始后,贾美荣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姊妹们自然成了“黑五类”,她的女兵梦未能遂愿。

  当不了女兵,贾美荣发誓嫁人就嫁“兵哥哥”。

  在工厂当化验员时,18岁的贾美荣亭亭玉立,提亲的人很多,“大学生、国家干部、医生、火车司机,还有煤企老板的孩子,哪个条件不好?可我一个也没见。”直到有一天,经人介绍她见到了现在的丈夫、当年临沂驻军军人李务银,两人一见钟情。1969年,贾美荣如愿以“军嫂”的身份再次住进了军属大院。“非军人不嫁,这是圆了我自己的梦,也是最好、最直接的拥军。”她发自肺腑地说。

  孩子还没出生,她就和丈夫取好了名字,不管男孩女孩就叫李兵。儿子李兵长大成人后,既幸运又争气:参军、受奖、立功、入党。女儿李玉长大后也像母亲一样,嫁给了一名军人。

  1986年,当丈夫老李提出把儿子从外地调回泰安时,李兵说啥也不愿意。除夕之夜,带着几分疑惑的贾美荣来到儿子所在的武警东营支队直属一中队。短短一天,严谨自律的部队作风、同甘共苦的战友情谊,一下子让这位“40年代的军人女儿、60年代的军人妻子、80年代的军人妈妈”感受到:部队军营是铁打的磁场,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孩子们是好样的。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