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高凤莲:三代传承的“剪花花”艺术,把自己也剪成花(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9-24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刘洁琼:扛起剪纸传承这面大旗

  高凤莲的剪纸艺术影响到了女儿刘洁琼和外孙女樊蓉蓉。两人秉承了高凤莲精湛的剪纸技艺,也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剪纸作品。

  刘洁琼天性聪慧,性格开朗泼辣。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她最初理想是能进县城开个店铺,并没把剪纸当回事。1995年陪母亲去北京参加世妇会民间艺术展,有一位气质不凡的老太太(中央美院冯真教授)问她是高凤莲的什么人?当知道她是高凤莲的女儿却不喜欢剪纸时,冯教授说:“剪纸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你妈妈的剪纸作品这么有名,她的一双巧手是宝贝。你看你长得这么漂亮,身体这么棒,不学剪纸就不棒了。”说完,拍拍刘洁琼的肩膀。这一席话对刘洁琼触动很大。她开始认真向母亲学习剪纸。

  起初,她的作品与其母风格相同,明眼人也难辨彼此。之后深思熟练,感悟求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她爱唱陕北民歌,获得灵感之后顿时领悟,心想:何不以陕北民歌为题材,进行剪纸创作?刘洁琼说,《兰花花》《走西口》《赶挂灵》《打酸枣》《拉手手亲口口》《兄妹开荒》等陕北民歌,听起来使人耳热,唱起来使人热血沸腾,剪起来想象的激情喷涌。她常常唱中剪,剪中唱,全身心融入剪纸世界。剪纸与民歌的完美融合,使其作品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作品想象瑰奇,浑圆饱满,气韵生动。

  刘洁琼的剪纸作品《黄土地上的信天游》,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民间剪纸世纪回顾展”荣获一等奖并被收藏;《信天游飞出黄土地》参与“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摘取金奖桂冠;《信天游绕着黄河飞》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华夏风韵剪纸大赛”中获金奖;《迎亲》参与北京民间文艺家学会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第三届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获取金奖;《信天游永远唱不完》参加浙江省举办的“神州风韵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赛”,获得“十大神剪”称号。

  她剪的《挪窑》《庄户人家》《父辈们的喜日子》《陕北婆姨》《绣荷包》《面对面睡下还想你》等,画面生机勃勃,极富生活气息。

  与母亲高凤莲一样,刘洁琼剪纸也不打草稿,行剪利落,一气呵成。有时,剪到某个地方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剪了,刘洁琼就不再动,等有灵感时再剪。一次,刘洁琼剪一幅人物作品,画面中出现一条细细的、弯弯的形状,很不好处理,就把它放在一边几天没动。这天,刘洁琼一边拖地一边看,突然间灵感就来了:“这不是一个女人的大辫子吗?”于是,顷刻间一幅作品就被创作出来了。

  2011年,著名画家刘文西一行来延川采风,他把刘洁琼铰的碎花花放在手心里摆弄了半天后,嘿嘿一笑说:“她们在唱歌、跳舞,是活的!”县文化馆的民间美术辅导老师冯山云把她铰的花样寄给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靳老师看了非常激动,说:“好啊!年纪轻轻的敢这样大胆自如地剪,潜力很大,将来又是一个高凤莲。”

  回想初学剪纸时,刘洁琼要母亲指导,母亲并没有手把手教她,只撂了几句话:“教下的是死的,自己悟的才是活的。”“靠心去铰,女大自巧,狗大自咬。那是一疙垯纸又不是肉,如果是你的肉铰上疼哩,纸铰上又不疼,瞎剜冒铰(随意),想咋铰就咋铰,想把它摆弄成啥就是个啥。”“下剪子狠一点,摆得劲越大越好,这样铰下的‘花’让人看起来好像胳膊腿在动哩,眼睛毛扑闪闪地在看人哩……”

  母亲以此来启发刘洁琼的想象力,锻炼她感悟生活的真谛,把握再现生活的技巧。正是这种大气势、大境界,激励刘洁琼在艺术创造的王国里自由翱翔,渐成大器。刘洁琼说:“民间文化家族传承是很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母亲是我艺术的航标。我现在也是为人妻为人母,我也应该扛上这一面大旗继续前行!”

  近两年,年近八旬的高凤莲身体欠佳。刘洁琼剪纸之余,着手整理撰写母亲的口述实录、作品介绍,梳理祖孙三代的剪纸传承脉络,经常受邀外出交流、讲课,成为家族剪纸传承链条中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

  樊蓉蓉:作品中驰骋自由的梦想

  樊蓉蓉原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野丫头。她的妈妈——高凤莲的二女儿在生蓉蓉弟弟时不幸早逝。蓉蓉的爸爸建立了新家庭,继母又带来两个孩子。蓉蓉缺少关爱,自小养成叛逆的性格。接二连三的遭遇,高凤莲决定把她从樊家塬接回自己身边抚养。从此,樊蓉蓉每天晚上在外婆剪纸的伴奏中入睡,时而又被剪子“嚓嚓嚓”的声响吵醒。

  她初学铰花,不理解外婆和小姨为什么只让她铰边角料。有一次,她一气之下把边角纸抖落了一炕,还用小剪子把自己的头发铰得乱蓬蓬的来示威。令她想不到的是,外婆和小姨不但没骂她,反而哈哈大笑,夸她有胆量,铰得好。

  小姨刘洁琼就势启发蓉蓉:“剪好小作品是基础。这些边角料你慢慢地看,看着看着大脑里就会浮现出许多‘花样’,然后开始下剪子。看一看、铰一铰、想一想,不知不觉中,一幅幅花儿就神奇地呈现在眼前啦。想铰啥就铰个啥。”

  机会终于来了。蓉蓉参加县文化馆民间美术培训班。她看见一大摞红纸高兴极了,拿上整块红纸就要过过手瘾。她想起外婆的话:“头有斗大眼如铃,两耳四方如贵人,铰什么都是头大魁梧好看。”她很自信地拿起红纸像铰边角料一样把玩,把麒麟的头往中间一铰,结果她驾驭不了方方正正的红纸,头铰得太大,身子、腿、尾巴不知道该怎么铰了。情急之下,又想起小姨教她的“行云流水法”:观察天上云彩和地上倒下的水印形状,变幻出似像非像的各种动物。她得到启发,将错就错让剪子随心走。辅导老师看她从头到尾的铰花,不禁连连感叹:“你真行啊!小小年纪应变能力这么强,这么胆大,敢把麒麟的腿这样处理,一点也不安分守己,腿伸向四方乱蹬乱动。”老师边摆弄边说:“你看,麒麟撕胳膊裂腿,像不像腾云驾雾从天上飞下来似的?铰得好,实在是铰得好!真不愧是高凤莲的外孙女。”

  2004年,蓉蓉用四张大红纸拼铰的剪纸作品《樊家塬》,表现祖先的土地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老祖先养有一匹千里驹,打一鞭走一千里,扎一锥飞上天,是个宝物;村里有一座山叫土牛山,据说土牛的眼睛经常闭着,村子就相安无事;如果土牛的眼睛睁开了,会有不测的事情;若是土牛叫唤了,全村一年四季大丰收……在美丽的故土樊家塬村,人们都在幸福地生活劳作,惟有年幼的自己跪在母亲的坟前哀伤。因母亲属虎,她便将母亲的坟墓幻化成为一只和顺的老虎,想象着要是母亲在世,会抱着弟弟喂奶,一家子其乐融融的该多好!作品中驰骋自由梦想,深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情感。

  作为陕北剪纸的新生代,樊蓉蓉更愿意用传统的手法创作现实题材。《欢迎红军来陕北》《收秋》《好光景》《上课》《瞧这一家子》《抗震救灾》等,显露出很高的剪纸天赋。开朗爽直的性格,让她的剪纸造型更为自由不羁,粗犷中有出奇之美。

  从高凤莲到刘洁琼、樊蓉蓉,祖孙三代用手中的剪刀抒发内心情感,倾诉着对生活的感悟,传承着黄土高原上的灿烂文明。她们传承的不惟技巧,而是文化和智慧,是做人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健康质朴的大气势与大境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树立了一个榜样。这不仅是家族的荣誉,也是文化的幸事。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