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太行山上的“盲人宣传队”
//www.workercn.cn2016-09-2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后来,刘红权上了太原盲校,毕业后在太原一家洗浴中心做按摩。他很想跟着盲艺人一起去唱歌,但父亲坚决反对,怕他受罪。直到1995年,父亲去世,刘红权才最终跟着盲艺人走了。为此,他与一位盲姑娘分了手,开始了奔波的人生。

  每年正月26,他们集合在一起排练半个月,然后开始下乡。白天赶路,晚上演出完就在村里住下,第二天又向下一个村子进发。到4月份,各自回家把冬天的衣服换了,再集合起来下乡。一走又是大半年,到了10月再换一次衣服,一直到腊月23才能放假回家准备过年。

  盲宣队生活很苦,却是这些盲人们为数不多的一条活路。

  “在家生活不了,要是生活了,干吗还和驴一样每天背上铺盖走呢。”15岁失明、今年45岁的李永兵说。

  同龄的王树伟则是先天失明,从来没上过学,17岁之前一直在家放牛。“别人能看见牛和草,我看不见,可费劲哩。”加入盲宣队后,王树伟很快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还曾担任队长。

  “有时候觉得很快乐,有时候也觉得很不容易。”王树伟说,以前盲宣队有个鼓手名叫陈限庆,外号“肉三”,足足有200多斤重,他最怕过河了,“过河的时候,他就趴下来,让前面的人拉着走。”

  面对这样艰辛的生活,他们会抱怨命运,但更多的则是感恩。

  盲艺人们在太行山上吃千家饭,每一碗饭都要村民端到他们手里。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这辈子是报答不了你了,下辈子好歹睁开眼,也给你端一碗饭……”

  左权民歌起源于南北朝,从劳动号子发展成为人们在耕地、放羊、恋爱、婚宴等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流方式,民歌曲调中尤以开花调最为优美动听。开花调采用比兴手法,上句咏物,下句抒情,任何物件均可开花,如“豆角角开花弯回来,不想走了你返回来”等。

  盲艺人们被田青发现后,开始走出太行山,到各地去演出。他们从没想到,这种近一个世纪的生存方式,竟将最原生态的左权民歌保留了下来。2006年,“左权开花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仿佛看到太阳开了花!”在北京演出结束后,听着雷鸣般的掌声,刘红权激动地说。回到太行山的盲艺人们获得了更多尊重,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队员们搬到了城里,住进了廉租房,队部由破戏台变成了四合院;每个队员都享受低保,交上了养老保险。“活到了这程度,不赖了。”李永兵说。

  尽管生活有了巨大变化,但盲艺人们行走太行山为老百姓带去欢乐的传统没有变。“他们听惯我们唱了,内容上是家长里短,能唱到他们的心里。”刘红权说。

  “只要老百姓爱听,我们就一直唱下去!”今年65岁的陈玉文是最资深的队员,虽然吹起笙来已明显吃力,但他还是愿意跟着盲宣队。“41年了,耍惯音乐了,还想和他们一起耍,走村串户,快乐得很!”

  据说,以前要进入盲宣队还要考试,但现在,大多盲孩子嫌太苦,不愿意干这行了。目前,盲宣队的成员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也40多岁了,谁来接班成为一个问题。为了让左权民歌传唱下去,今年3月,“刘红权民间音乐传习所”在晋中特殊教育学校开班了。盲艺人们相信,有了接班人,太行山上的“开花调”就会一直唱下去。

  新华社太原9月25日新媒体专电

  新华社记者王菲菲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