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亚妮:镌刻生命中的传奇
//www.workercn.cn2016-07-15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亚妮和“没眼人”在一起

  她曾是浙江卫视的当家花旦,10年前,她突然从电视上消失,来到山西左权县,至今也没有回到舞台。日前,崔永元发微博说她十年干的事是:直抵心灵!她是谁?10年时间她干了什么?她叫亚妮,为了山西左权县的11个盲人,她坚持了10年,卖了房子,借了债,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左权盲人的故事。亚妮采访的传奇人物不计其数,而在别人眼里,她自己就是一个传奇。

  结缘盲宣队进入完全陌生的世界

  1958年,亚妮出生在宁波一个书香门第,1979年,她陪朋友考浙江电视台,却“喧宾夺主”被录取。2000年,由于亚妮在多年节目创作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浙江卫视首次用亚妮个人名字命名了她主持的栏目——《亚妮专访》,亚妮不仅担任这档节目的制片人、编导,同时也是全国少有的采、编、播合一的全能型主持人。

  2002年,为记录羊倌歌王石占明和老父亲的生活,亚妮带着摄制组来到山西左权县红都村。出村时,猛然听到吹打声。只见村口祠堂古戏台上,10多个男人吹着唢呐、拉着二胡、打着鼓、仰着头唱歌。亚妮听不懂唱词,却湿了眼睛。“他们是光棍……是八路……”亚妮在电话里刚开了个头,便被同样激动的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打断了:“你怎么会找到这帮人?他们一年到头都在太行山流浪卖唱,我找了好多年,差点以为那只是个传说。”

  传说得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区游走的盲人被组织起来,以算卦卖唱为掩护打探敌情、宣传抗日,成了八路军一支特殊的情报部队。后来政府给了他们一个名分,叫盲宣队。田青告诉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辽州小调,也就是后来的左权民歌,最完整的曲牌曲目、最原汁原味的唱法,就保留在盲宣队里。那次的拍摄被亚妮编成《向天而歌》,在《亚妮专访》中播出。没几天,一个村长打来电话,亚妮只听懂了个大概,但有一句话,她一字不落地听懂了:“你啥时回山?”一个“回”字,让亚妮心动。

  用半条命跟拍记录太行盲艺人

  “我听过真正的蒙古长调,是上世纪30年代一个英国人带着钢丝录音机走遍草原录的。为什么中国人要找自己的原生艺术反而得靠一个外国人?为什么我就不能做这种事?”2005年,浙江电视台节目改版,亚妮主动提出停办《亚妮专访》。她想跟着盲宣队流浪,拍他们的生活。一位同行语重心长地劝她:“你去做这件事,第一年,大家会说你好;第二年,慢慢就把你遗忘了;第三年,再也没人提起你。你做好思想准备了吗?”但亚妮觉得,工作的意义不在于能带给自己怎样的光彩,而是最终能留下些什么。“等到80岁的时候回头看,你会发现,主持过的那些晚会都是留不下的。我不知道拍纪录片这个泥沼有多深,但这可能是唯一能让我留下一点东西的方式。”那年,亚妮获浙江省“五个一”人才奖,拿到36万元科研基金,又向母亲借了10万元,一头扎进了太行山中。

  盲人们走山串村就和部队行军一样,尿壶、水壶、衣服等所有家当,都随铺盖绑着,生怕一撒手就被人拿走了。队里挣的钱,三成留给退休队员,七成按月统一分配,唱100句记1分,吹拉弹唱都会记1分,队龄过40年记1分……亚妮听人说,盲人们说心里话是在夜里躺下后。她开始和盲人们同睡一铺炕。第一个晚上,亚妮整宿没合眼,耳边此起彼伏的呼噜声,让她多少有点害怕,突然对自己做这个事产生了怀疑。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在山路上,她看到他们灿烂的笑脸、听到他们激情地歌唱,激情又被点燃。

  盲人们渐渐“无视”亚妮的存在,他们从不在有陌生人在场时卸下背上的铺盖,但亚妮在就没事;摄影机在一旁,他们也旁若无人地争吵。他们甚至闻得出亚妮的味道。她终于被当成了自己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