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十九大代表风采】
原贵生:带领乡亲跃“龙门”
万里黄河,九曲蜿蜒,至山西河津后出晋陕峡谷,水面陡然开阔。岸上,便是“鲤鱼跳龙门”传说发源地——龙门村。
千百年的传说,道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西省河津市清涧街道办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让传说变为现实。20多年来,原贵生带领全村人更换脑筋、发展产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7万元,实现了生有所养、老有所依。
龙门人,跃过了世代梦想的“龙门”。
龙门村位于黄河岸边,明清时曾是重要渡口,一度商贾云集,繁荣兴盛。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龙门村地位下降。
怎样让乡亲们致富?龙门村人与其他山西农村一样,看中了焦化。1996年,原贵生上任村党委书记,将村里年产2.5万吨的焦炉生产线提高到22万吨,随后又提高到60万吨。
同时,龙门村以相关产业政策为指导,又兴办了水泥厂等企业。
那段时间里,山西的村办企业大干快上,上马小煤窑、小高炉、小水泥厂等污染项目,几乎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难能可贵的是,龙门村村办企业始终设定“闸门”,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标准进行生产。
近年来,龙门村再次谋求转型,以“禹凿龙门、鱼跃龙门”为主题的黄河历史文化为抓手,努力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旅游业迈进。
这段时间,原贵生每天都会到黄河边转转,正在进行的修复工程将重现龙门村的历史韵味。“主体工程明年建成,到时将成为吸引晋陕两地群众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原贵生说。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龙门村成了山西名村。村办产业壮大了,下一步怎么发展?
与一些名村相比,龙门村并没有满足于集体经济一花独放,而是积极探索集体控股、村民入股、联户入股,甚至引进外来资本。在确保集体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各种所有制经济百花齐放,小村庄做出了大格局。
2012年,龙门村引进安徽合肥的一家企业,建成高端色素炭黑生产线。原本村里生产的炭黑一吨只能卖五六千元,深加工后的新产品,一吨卖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更早的时候,龙门村主动与国企合作,开发村里的矸石、炉渣等工业废渣、废气,借助国企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优势,迅速实现了产销两旺,提升了盈利空间。重组后,企业盈利一度占到全村集体经济总盈利的四分之三。
如今,这个原本只有3600多人的村子,外来人口就有六七千人。河南、安徽、甘肃等十几个省份的打工者和管理人才在这里扎下根,甚至美国、法国、伊朗的专家也在村里长住。
截至2016年底,龙门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达15亿元,年产值28亿元。如今,龙门村一年三次分红,1月按人口分红,6月按股权分红,9月联户分红……龙门村人人持股、年年分红,村民人均纯收入2.7万元。
记者采访看到,现在,龙门村人实现了住有所居,村里补贴后,每户只需拿出4至7万元就能搬进楼房;龙门村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全部免费教育;村民住院医疗费用在国家报销基础上,剩下部分由村集体报销,村民看病不花钱;村里还为村民上缴养老保险金,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领取补助……
现在,全村70岁以上老人有500多位,80岁以上老人58位,还有一名百岁老人。
“当干部要有责任,敢担当,能苦干,要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过上好日子。”原贵生说。(据新华社太原9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 王井怀)
杨德碧:照顾“公婆”二十载(图) | 2014-02-15 |
杨德碧:“好儿媳”照顾“公婆”二十载 | 2014-02-15 |
邮差王怀敬:投递邮件是本分,工作以外是情... | 2014-02-15 |
一个人的邮局 | 2014-02-15 |
王宝义 野三坡上一座“碑”(图) | 2014-02-15 |
张耀:村官的致富梦想 | 2014-02-15 |
村主任刘海燕和她的“脱贫三部曲” | 2014-02-15 |
黄河首漂30年后,30位黄河人又将跟浪头拼 | 2014-02-15 |
王树理:三门峡水利工程是黄河治理史上伟大... | 2014-02-15 |
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 2014-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