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新锐工匠陈行行一次次向技艺极限发起冲击
【爱国情 奋斗者】精益求精铸就青春信仰
工作中的陈行行。
年仅29岁的青年技工,进入核武器研究生产基地,成长为数控机械加工领域的能工巧匠。虽然只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加工中心的一名操作工,却已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以精益求精铸就青春信仰。他就是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获得者——陈行行。
勇于追梦,农家娃变身大工匠
创建于1958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我国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先后在这里诞生。
1989年出生在微山湖畔小乡村的陈行行,小时候就展现出极强的动手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经常把家里的自行车、电视的零部件拆散重装、看个“究竟”。
2006年至2011年,他先后在山东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在相关食品设备企业从事机加工艺与数控程序编制、调试及新产品开发等工作。曾经不到半年时间便被提拔为机械加工车间副主任。
2011年,陈行行无意中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结缘,一位年轻技工的职业路径就此改变。
进入研究院工作后,他靠着全面的技能、扎实的编程功底和精湛的操作技术,取得了加工中心高级技师、数控车技师、高级制图员等8项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了多种铣削加工参数化编程方法、精密零件铣削及尺寸控制方法,以及成型刀具的手工刃磨方法,不仅在新设备运用、新功能发掘、新加工方式创新等方面成为单位的领军人才,还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荣获加工中心(四轴)赛项职工组第1名,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追求极致,把不可行变成可行
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陈行行操作的是高精尖数控设备,每天接触的是国防尖端产品,所承担的任务也是行业内最为严苛的考验,需要一次次向技艺极限冲击。
在数控加工中心操作中,他精通多轴联动加工技术、高速高精度加工技术和参数化自动编程技术等,尤其擅长薄壁类、弱刚性类零件的加工工艺与技术窍门。曾有一次任务,需要他用比头发丝还细0.02毫米的刀头,在直径不到2厘米的圆盘上打出36个小孔,其难度相当于用绣花针给老鼠种睫毛。陈行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通过无数次修改编程、摸索尝试后,终于攻克难题。
在陈行行不算长的职业生涯中,类似的挑战还有很多。
国家重大专项分子泵项目核心零部件动叶轮不仅加工精度要求高,而且加工过程中程序调试异常繁琐,费时费力,尤其会因加工振动容易导致零件表面质量差。陈行行与技术人员一起从问题、难点入手,通过优化铣削方式、加工刀具和工装夹具,编制合理的加工程序和发掘设备智能辅助专家系统的两个高级功能,攻克了加工振动导致的质量难题,同时消除了叶片边缘毛刺现象,不仅节省了工序,而且较大幅度提高了加工质量,加工效率提高了3.5倍。
某型号定型产品重要零件的批量加工中,陈行行通过对加工刀具、切削方式和加工程序及装夹方式进行优化,使加工效率提高了,有效解决了因刚性差导致的加工变形问题,节省了钳工研磨工序,产品合格率高于98%。
……
“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实现零件所需的极致状态。”面对重要型号产品的急难险重任务,陈行行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不可行变成可行。也正因为如此,从业多年来,陈行行与同伴们一起,以技术革新推动技术进步,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信念笃定,在工业强国路上青春无悔
除了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学习”是陈行行一直以来未曾松懈的事。他还把这种理念不断传递给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至今,经他培训和指导的选手有5人次分获国家级技能比赛职工组前十名,还有5人次获四川省级职工组的前三名。2015年,他被国家高技能人才基地聘为特约教师。
陈行行毫无保留地将工作、学习和比赛积累的心得经验、窍门绝活分享给其他同事;对车间新来的年轻人,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从看图纸到操作,从零部件的加工到工装夹具的使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作为研究所唯一的特聘技师,陈行行管理着3个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兼任了某壳体高效加工和加工中心两个高技能人才工作站的领办人。作为领办人,他希望能够和团队一起把工作站建设成数控加工创新成果的孵化器。
“投身国防,扎根岗位,技能成就人生,学习创造未来。”这是年仅29岁的新锐工匠陈行行为自己写下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