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村上春树笔下的自己:坚持通过写作阐释自我(组图)
//www.workercn.cn2013-11-18来源: 新闻晚报
分享到:更多

  之后,他又与八个奥姆真理教的信徒或曾经的信徒对话,记述事件另一方的认识和态度。在这本杂文集中,关于村上的这段经历,一共收入了3篇文章,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与耶路撒冷文学奖的致辞一样,严肃而理性。他追问的是,本应成为社会精英的这些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无差别杀戮行为,当他们不沿着社会为他们规划好的上升路径前进的时候,他们竟无路可走,于是,选择了进入奥姆真理教。村上对于这一点的总结是,“日本社会中并没有能容纳对社会主体制说‘不’的人的副体制这个选项。只要这种副体制的缺失得不到根本解决,就存在再度发生类似犯罪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村上自己就是个向主体制说不的人,在1960年代学生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他选择留在自己的公寓里读书、听音乐。

  很多人认为,在1995年前后,村上春树的创作发生了转向,但是,弱者立场是村上始终如一的立场,他小说中的主人公,都与主流价值观念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同在耶路撒冷的致辞中,村上说,“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就是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阳光。为了不让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禁锢和贬损,所以始终投去光亮,敲响警钟,我坚信这才是故事的使命。”很可惜,那些奥姆教的信徒,大多没有读过他的小说。

  作为小说家,有什么要说

  小说家村上春树,几十年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小说,而在他的很多杂文中,都会提到自己对于小说的看法,这也算是村上自己创作观的零散总结。在《无比芜杂的心绪》中,村上专门分了一类叫“写小说这件事”。对于自己的小说主题,村上做了如下概况:“世上所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某个宝贵的东西,但是能找到的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那东西也大多受到了致命的损伤。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寻求。因为不这么做,活着的意义就不复存在。”这篇文章写于2001年,村上意在向中国读者解释自己。

  当然,更加符合村上一贯风格的说法是这篇 《要写酿造出温暖的小说》,这篇刊登在《读卖新闻》上的文章,开头就写了自己二十多岁时的窘境,住在一处四下漏风的房子里,却因为债台高筑,连一只暖炉也买不起,所以睡觉时人和猫就紧紧搂在一起取暖。然后他说,“我常常想,要是能写篇这样的小说多好。在漆黑一片、寒风在屋外凄厉尖吼的深夜,大家分享体温一样的小说;人与动物之间的分界线模糊不明的小说;自己的梦境与别人的梦境浑然一体的小说;这样的小说,对我而言就成了好小说的绝对标准。说得极端点,除此以外的标准,对我来说或许没什么意义。 ”

  这本杂文集中还有大量的篇幅是讲爵士乐与村上所钟爱的美国作家的,这些内容应该算是村上审美观的体现,但因为力有不逮,不能一一尽数。

  我始终觉得,村上春树是个坚持通过写作阐释自我的人。不过,对于炸牡蛎这件事,朋友揭穿老底说他根本不吃贝类,看来,小说家笔下的自己,还是得留神点来看,哈哈哈哈。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