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陈伟鸿:“好孩子”也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图)
//www.workercn.cn2013-11-19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这一关一定要过。为此,每次校园节目播出的前一天晚上,陈伟鸿都会拿到第二天要播的稿子,在背稿的过程当中,遇到读不准的字,他就拜《新华字典》为师。每天查拼音,一字一句,努力去掉闽南腔。

  “大一的播音时光,字正腔圆成为主攻方向。”为此,他养成了一个“自恋”的习惯——每个自己节目播出的中午,他都会早早地从食堂打饭回来,坐在宿舍外的走廊上,边听边吃。他打趣地说“还好我这位班长没有因此被同学们指责为脱离集体的‘自恋狂’。”

  日复一日坚持训练绝不会白费——陈伟鸿脱口而出的每个字都自然而然地成了准确的普通话。“就像是开窍了一样”。回头仔细想一想,唯一有可能帮助他的就是那段查字典的日子,但查字典又能查多少字呢?“当你用心去听了,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会进入到你的心里,你就会牢牢记住一些东西。”

  而后的两年里,陈伟鸿又带着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利用当时系里一套音响设备,创造出属于他们的系电台——外语系之声(Voice of F. L. D)。在这个广播试验田上,他的创造力和激情被更多地释放出来,至今回忆起来,他仍然很骄傲,“那时采、编、播三合一,每一个主题都有自己的创意。那种感受是一种能和大家共享美妙音乐的喜悦。”

  在红着眼睛打磨文案中逐渐成长

  从一名老师走到《对话》节目的现场,陈伟鸿走了整整10年的时间。这10年,是他快乐的10年,也是他追梦的10年。

  10年的时间里,他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电台转入到音画同步的电视媒体领域:由“红红工作室”到厦门电视台。凭着一腔热血,陈伟鸿闯进了台湾师傅宗政恒的电视艺术里。这个机缘,让他从一个隔着玻璃看电视的门外汉,变成了半个行内人。而后,陈伟鸿又经历了从1995年至1999年5年时光的全面淬炼,最终成长为一名地方电视台的专业工作人员。

  CCTV“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是一个转折点。经过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陈伟鸿最终脱颖而出,站在CCTV的舞台上,成为《对话》节目的主持人。

  初来乍到的陈伟鸿经历了不少熬夜策划的折磨。“经常是从晚上11点钟就开始昏昏沉沉,然后被云山雾罩的烟味呛醒,呷一口已经冷掉的咖啡,继续和策划以及编导们红着眼睛打磨文案”,这是他在新书《惊鸿一瞥》中记录下的一幕。就这样每天一群人熬夜开会,对选题提出、推翻再从头来过的反复中,陈伟鸿和《对话》一起成长起来,逐渐有了不可撼动的旗帜地位。

  “在《对话》这13年,我所看到的一切,都可以用‘惊艳之感’来做一个描述,但是如果放到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之下,可能真的仅仅是惊鸿一瞥,它只是我自己的视野所及。” 陈伟鸿说,“我不希望让别人觉得,你好了不起,你看到的都是这么好的东西。”

  当问到如果自己采访自己,最想问的是什么。他说:“我最想问我自己的还是未来。未来还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惊喜或是意外?以后我会做一些什么呢?还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在他看来,所有的过去都已经沉淀在生命的记忆里了,对未知强烈的渴求会是他一直追问下去的话题。(桂杰   祝童 )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