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曾经不愿与人交流,多说一句话就会脸红的寒门学子如今破茧成蝶了。
散文《梦幻秋色》入编人教版《中学语文延伸阅读(选修课程)》、《良种要靠土滋养》影评获第二十二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影评大赛二等奖、两次受邀到北京大学演讲、担任纪录片《郭店楚简》策划……
“获奖达人”余丹夏头顶的光环让同学羡慕。但余丹夏有着自己的看法,“不断清零才能飞得更高!”
余丹夏出生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普通家庭,10岁时,父亲不幸从高处跌落,从此失去劳动能力。随之而来的高额治疗费让本就贫寒的家,生活更加艰难。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从小性格内向的余丹夏性格变得更加内敛。庆幸的是,讲故事成为他的排解方式。余丹夏回忆,自己喜欢看《格林童话》,每天看完了就加上些自己想象改编的部分口述给小伙伴听。渐渐地,余丹夏不仅变得开朗许多,故事也越讲越好。
故事讲多了便开始写了。小说创作占了余丹夏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入高中后,语文老师把作文写得漂亮的余丹夏招入学校文学社,指导他进行文学创作,并鼓励他参加征文比赛。扎实的训练与接二连三的比赛,让余丹夏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发生了质的飞跃。
厚积薄发。读高一时,第11届新世纪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举办,余丹夏的小说《怀里抱狗的那个人》获得了三等奖,这让他信心大增。高考结束后,他的小说《金色的爬山虎》获得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大赛国家一等奖,他也受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颁奖典礼。
进入大学,余丹夏继续坚持写作,并获得了多个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2012年,余丹夏凭借11本国家级获奖证书和优异的成绩,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首个读大二时便摘取“国家奖学金”的学子。
但很快,余丹夏发现了自己的“短板”:长期接触文学创作,让他对新闻写作的各类体裁比较生疏,拿捏不准。为了让自己成为“通才”,余丹夏想到了到媒体实习。
说做就做,大一刚放暑假,他就拖着行李来到北京,挨家挨户去杂志社、报社“毛遂自荐”,但好几天都没得到回复。在最失落的时候,他收到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的短信:实习生目前有6个,加上你一共7个,好好加油!他说,当自己的付出和奔忙得到回报的时候,“那是最幸福也最难忘的时刻”。
好的运气并没有陪伴他多久。面对和自己一起实习的北大、清华高年级优秀学生,接连不断的调整和压力让余丹夏“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变得自卑压抑”。那一阵,他说自己好像被当成了“空气”。
为了证明三本的学生并不差,余丹夏鼓足勇气,主动请缨。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没有老师愿意带他出去,余丹夏只能一个人摸索着去采访、写稿。渐渐地,余丹夏跑新闻的次数越来越多, 稿件也从刚开始的直接被“毙”变为“不需要改”。
一个暑假,余丹夏用黝黑的皮肤换回了单位领导的赞赏。
丰富的实践经历,让余丹夏结识了不少“贵人”。今年7月,在一次采访活动中,他凭扎实的文学功底被中国石鼓文化研究所所长陈荣清看中后,被委以重任担任国家高清数字楚文化纪录片《郭店楚简》策划。
为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实践机会并交上满意的答卷,余丹夏花了整整一周时间熬夜做案头准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不到5小时。
“青春短暂,每天都要给自己一个交待。”这是余丹夏常挂在嘴角的一句话。
最近,余丹夏又多了一个身份:考研族。他说,“成绩代表过去,我得清零荣誉,这样才能飞得更高。”
“罗氏正骨法”第六代传人罗金殿:最大程度... | 2013-10-31 |
80岁王蒙:每天电脑前还要写三五个小时 | 2013-10-31 |
莫言 地方与世界性的探索(图) | 2013-10-31 |
101岁杜道生:被称为“活字典”(图) | 2013-10-31 |
张洁自嘲“流浪的老狗” | 2013-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