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998年4月28日下午,87岁的侯先生应邀前往北京市委去作报告介绍北京城市的历史。他在题为《从莲花池到后门桥》的报告中讲到:“由于莲花池的存在,影响到一个古代城市一步步成长,最后扩建为金朝的中都城。这就是北京建都的开始。因此可以说北京城的成长和莲花池的关系至关重要……现在北京开发水利工程,我殷切希望能够把莲花池尽可能地加以恢复。”先生的报告受到北京的高度重视,他的建议也被正式采纳。两个月后,莲花池恢复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紧接着,侯先生报告中提议的后门桥修缮计划也开始启动。后门桥所在地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没有它就没有北京城市南北的中轴线。侯先生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河道的景观,使历史上中轴线设计的起点重新焕发光彩。2000年12月21日,莲花池和后门桥遗址举行修复仪式时,侯先生虽然行动不便,但仍坚持坐着轮椅前去参加。
坐落在北京城西北角的“三山五园”,亦是侯先生一生的牵挂。从读大学起,他的足迹遍及颐和园、西山、圆明园。侯先生曾风趣地讲过,“在燕京大学我等于是上了两个大学:一个是正规的六日制大学——就是燕京大学;还有一个一日制的大学——我叫他‘圆明园大学’。”上世纪50年代初,侯先生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时,通过对北京西北郊新定文化教育区的地理条件和发展过程的实地考察,写了《北京海淀附近地形、水道与聚落》等文章,为新区的规划提供参考。侯老到了晚年,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再做长途考察,他的关注点便又回到当年的学术出发地,围绕海淀和燕园做了“未名湖溯源”、“海淀镇与北京城”等研究。1995年左右,侯先生眼见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恐对生态环境和历史坏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威胁,于是提出,要采取措施,把颐和园东侧面积数千亩的地区(即万柳地区)保护起来并予以绿化,成为北京的一个大“绿肺”。北京市接受了侯老的建议,“万柳工程”成为北京绿化隔离带建设规划面积最大的项目之一。
一直到侯老95岁高龄时,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京城西北郊历史环境的保护。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应当从两个方面考虑对环境的保护:一是海淀和西北部的香山一带,是历史上北京重要的风景名胜区,考虑到其对现代北京生态的重要作用,要重视生态走廊的保护与建设。另一个是在海淀附近,有圆明园和颐和园等名园的存在,颐和园还是世界文化遗产,要保护好遗产的本体及其周围的环境,控制建筑高度,防止污染,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与文化环境。2012年6月,北京把推动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倘若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文化传承,往往会使我们误入喧嚣和泥淖。侯先生仿佛一位睿智的先哲,在崎岖和迷雾中引领我们上下求索。感谢侯先生等前辈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执著,我们不知会失去多少历史的遗珍。
哲人其萎,文字不朽
苦难中的作品《北平历史地理》
12月6日也是先生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出版首发的日子。
2010年8月,侯先生夫人张玮瑛老师因为侯老的病情而焦虑万分,突发脑梗塞昏迷不醒,住在北医三院。
我和张伟瑛师母也非常熟悉,过去每次探望侯老,师母总是端茶倒水,不离侯老左右,谈笑风生,为我研究司徒雷登与燕大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建议。侯老已经很长时间卧床不起,师母也是为照顾侯老而着急病倒。一听这个消息,我马上赶到了北医三院。那时候侯老住在北大校医院,师母住在北医三院,他们的子女也为看护老人而在两个医院奔波。幸运的是,师母被抢救回来,但不能言语。我为侯老百岁生日祝寿的《静水流深 星斗其人》一文发表之后,侯老女儿侯馥兴大姐特意把文章念给师母听。大姐告诉我,师母听后露出笑容。我相信,老师与师母虽然不住一个医院,心灵却是永远相通的。
也正是在我这次去探望师母的时候,得知侯老上个世纪40年代末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还一直未有中文版问世。历史地理学界的专家一致认为,这部著作无论是在侯先生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至今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堪称经典。外研社第一时间联系侯老的家人取得授权,联系北京大学邓辉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申雨平教授等进行翻译。经过3年多的努力,这部凝聚了侯先生学术智慧的作品就要面世了,这是令人激动的事情。侯馥兴大姐告诉我,今年9月24日,这部著作的试读本被送进病房,伴随了侯老人生最后的跋涉。外研社的编辑特地选用了侯先生手绘的北平古城图作为封面,封面特地选用的朱红底色,也正是紫禁城宫墙的颜色。
馥兴大姐还告诉我,侯先生这本著作的腹稿,是1941年他被关押在日本陆军监狱时构思的。这本写在身陷囹圄、国家危亡时刻的著作,不仅是苦难中的习作,亦是侯老30岁时的明志之作。我又想起侯老1944年写给大学毕业生的寄语:“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了他值得献身的事业,努力培养他的士节,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侯仁之先生用他元气淋漓的学术人生,献身于祖国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使得国家、社会乃至今天的青年学生都享受着他的余荫。
谨以此文纪念侯仁之先生。(郝平)
“孔雀公主”杨丽萍:与台湾丈夫共舞人生(... | 2011-04-22 |
郭爱和和他的“洛阳三彩”(图) | 2011-04-22 |
吴玲:好一朵美丽的“白玉兰” | 2011-04-22 |
大朴不雕 醇厚精湛(组图) | 2011-04-22 |
王平久,永远是一张娃娃脸 | 2011-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