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魏松:歌剧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艺术
//www.workercn.cn2013-12-1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魏松艺术生涯40周年音乐会近日在沪献演。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今年正是他步入自己从艺生涯的“不惑之年”。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怎样看待中国歌剧艺术已取得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记者采访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歌剧院院长魏松。

    记者:歌剧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又是舶来品。在您眼中,中国的歌剧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究竟居于怎样的水平?

    魏松:歌剧在中国发展的年数不多。说实在的,真正的歌剧发展,也就是我们可以演原汁原味、原文演唱的经典歌剧,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这30多年时间。但我们这30多年可以说赶上了国外几百年的歌剧发展。现在中国歌剧的水准,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演出水准,都已经跟国际接轨了,完全不差。

    我们缺少的是市场氛围。国外每个城市都有歌剧院,中国只有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有,在比例上还是偏少。我们一年到底能演多少场歌剧?演出能不能持平不亏钱?还是有时间的过程,歌剧来到中国毕竟时间短,没有像其它艺术那样深入人心。现在文化竞争也很激烈,剧场艺术也没有原来那么红火。

    记者:但我记得您也曾说过,中国年轻歌剧演员之多之优秀,世界范围内也罕见。具体来比较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的话,我们究竟有怎样的优势与不足?

    魏松:年轻演员是歌剧的未来。我们有很多很年轻、很好的男高音,嗓音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现在缺少的可能还是对原汁原味外国文化的理解,语言风格、表演形式还有欠缺。有时中国演员演一个王子,唉哟,演得像农民似的,因为他不知道外国人说话、走路的姿态。所以要鼓励年轻人有机会去国外进修一下。

    中国歌剧和西方不同,中国是一个注重旋律的民族,而西方注重和声配器。中国人讲究讲故事,人与人之间什么关系,一定把剧本琢磨得很严谨,而国外歌剧是把音乐放在第一位。就像我们说到威尔第的歌剧、普契尼的歌剧,想到的都是作曲家,而谈到中国歌剧,想到的是编剧,曹禺的《雷雨》。

    在学习外国歌剧的同时,还是要能建立中国歌剧自己的流派。中国经济发达了,艺术也要随之上去。中国人还是要唱好自己的母语。中国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索写歌剧,据统计去年一年间全国有四十几部歌剧诞生,但真正优秀、站得住脚,毫无挑剔能流传下来的,还是非常少。

    记者:40年来与歌剧相濡以沫,谈到歌剧,她会带给您一种怎样的情感?对您而言,歌剧意味着什么?

    魏松:我是一工作就从事歌剧这个职业到现在,中间彷徨、无奈、退却、困难都有过,但是怎么说呢,一咬牙也就过来了。有时候我想,我们搞歌剧的就像一个登山者一样,我们也是一步步往山上走,也没有回头,猛一回头,已经到山顶这么高了,把自己吓一跳,就这么40年就走过来了。

    你不知道演歌剧这个别人感觉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我们在下面用的功有多少。演歌剧,我们真是痛苦和快乐并存的。每场演出都如履薄冰,特别是男高音,今晚那个High C唱得出来吗,那个降B唱得好吗,第一幕唱完了还有第二、三、四幕,每一场都是一个完全的考验。所以我说唱歌剧艺术是非常危险的工种,你唱了一晚上,砰,哪个音没唱好,在观众面前你就唱砸了,半年也翻不了身。

    歌剧是我生命中离不开的一部分,我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我的歌剧艺术里面,她给我带来了痛苦,也带来了欢乐。我排《奥赛罗》半个多月之后就感觉唱不下去了,因为太难了,亚洲人从来没人能唱,我就感觉我也唱不了了,要放弃,最后咬牙坚持下来,感觉真是跨了个台阶。这种成功之后的喜悦,前边一定有很多的艰辛,这两者永远绞在一起。(曹玲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