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物小传
“我真是聪明!”
“我真是聪明!”“我真是伟大!”这是夏志清的口头禅。有时候夫人王洞会在旁边忍不住提醒他,“别这么说,不好意思的。”但他下回还是要继续这样说。
夏志清其实没有说错,无论如何,他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的先河以及他敢说话、敢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这两件事,是太多研究文学的人做不到的。
1921年2月18日,夏志清出生于上海浦东,家境并不好。夏志清的忘年交王德威认为,这让夏志清多少有些自卑感,对他之后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夏志清1942年从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他喜欢西方文学,研究威廉·布雷克的诗歌,那时候的他对中国现代小说是看都不看的。1946年9月,夏志清随长兄夏济安来到北大担任助教,次年他凭借着一篇研究布雷克的论文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留美奖学金。发榜后很多教员不服气,十几人跑去校长胡适那里抗议。胡适不喜欢夏志清,但尊重了评委会的决定。
上世纪50年代初,夏志清每个月都在纽黑文——纽约,这条路线上来回穿梭。纽黑文是他就读的耶鲁大学所在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有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图书,夏志清常常从那里搬回一箱子资料返回纽黑文,一个月后再换一箱。开始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后,他起初想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但他发现早期的白话新诗写得太糟,糟糕到无法作评,小说相对耐看,他决定认真写部小说史。
1961年,《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这部著作与当时正统的文学史观有很大差异,对以前被忽略和屏蔽的作家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张天翼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围城》是很伟大的小说,有可能是当时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好的小说。他还称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本书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进入西方高校。
1962年,夏志清应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为正教授,1991年荣休后成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除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古典小说》也被认为是以独到眼光审视中国白话小说传统的作品。1983年,他应钱锺书之邀回过上海和北京,此后30年再未踏足故土。但夏志清总是会惦记着记忆中的老上海,他有一次问一位从上海赴美的记者,“南京大戏院还有吗?”“国泰、大光明、大华、美琪大戏院还在吗?”
几年前,李欧梵和夫人曾经到美国探望夏志清,饭桌上夏志清谈笑风生,一边讲故事还一边问:“普天下有见过如我一般聪明的老年人吗?”众人大笑。但夏志清这种讲话无拘无束的方式也偶尔会让听者不悦。
2005年,夏志清曾经接受过本报采访,在谈到文学批判家的使命时他说:“随便写出来的小说,到处都是,一点不稀奇;我批评文学,就是呼吁作者要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我当时跟别人的区别就在于,我有勇气区分作者之间的水平高下。批判家就是要有勇气,你觉得对的就是对的,别人云亦云。”
不论是讲话还是写文章,夏志清永远选择站在勇敢的那一方。
(新京报记者 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