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32年来,经历巍巍秦岭的春秋交替,体验茫茫雪原的斗转星移;他,为了地质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他,曾两次在找矿工作中邂逅死神,奏出生命最强音。他,就是省地矿局地矿一院高级工程师赵云雷,一名“闻矿而动”的地质工作者。
1959年出生的赵云雷,和大多数“50后”一样,他的童年经历了艰苦和贫穷,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学业一直坚持了下来。
1981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赵云雷,第一个项目是省洛宁上宫金矿普查,这是对他地质人生的第一次考量。赵云雷怀着对地质工作的一腔热情,编录钻机,跑填图,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基本与外界隔绝,一干就是3年!“当时,面对艰苦的工作条件和枯燥的生活环境,我失落过、动摇过。但老队员们那种舍家忘我的精神时时刻刻感染着我,特别是该项目最终提交了大型金矿报告,当年还荣获地矿部找矿成果特等奖,每想到这成果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就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赵云雷激动地说。
关于怎么找矿,赵云雷寥寥数语,就体现了野外找矿的艰辛。他说,他们就像特种兵一样,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得在野外生存、工作。他经历了风餐露宿、翻山越岭的艰辛,经历了失足从山坡上滚落、从山林野兽面前逃生的惊险,但他都没有想过放弃。白天在山上跑普查,晚上在宿舍里整理地质资料,还得学习最新的地质理论。他的同事告诉记者,外表看起来身体很健壮的赵云雷,身体并不好,曾两次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都是在顶不住时才进医院治疗。
“当时项目组工作比较紧张,又是三伏天,酷暑难耐。正在填图作业时,我突感胸部剧烈疼痛,并且伴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浑身出冷汗,支撑不住倒在了地上,队友们立即把我送到最近的一个诊所。当时乡村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炎,进行了简单的输液治疗。输完液回到营地,我和平时一样整理资料,疼痛难忍时,让几个年轻人轮换使劲儿捶打我的后背转移疼痛。第二天本来打算继续上山,领导和队员把我送到了医院。检查结果是急性心肌梗死。”
对记者说起自己的遇险经历,赵云雷很平静。手术后医生说:“病人心血管梗阻达到了90%,高压不到30,在手术台上心脏一度停止跳动,支架手术都无法进行。如果再晚来两个小时,肯定是没救了。”手术后两天,赵云雷的心脏跳动是靠体外的机器带动。一周后医生才为他做了第二次心脏支架手术。
住院期间,做了两次心脏支架手术,这样严重的病情最少得静养半年。可在医院治疗了半个月后,他又回到野外一线,再次和大家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使项目组提前完成了各项任务。就在完成任务的那一天,他再次出现了严重的心衰,胸闷、吐血。仅仅时隔3个月,他再次被推进重症监护室。这一次,大夫通过电击做心脏复苏,才把他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医生既埋怨又佩服地对他说:“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要工作不要命的人。”
经过了这两场生死劫难,许多人都劝他放弃这份工作。有人曾问他,为什么30多年来这样执着,甚至置生死于不顾?他笑着摇摇头说:“不知道!”但有一点儿他却很清楚,在30多年中,每当找到新的矿藏时自己就会特别兴奋,每当在工作中有新发现就会特别快乐。也许这就是他几十年痴心不改、执着追求的动力源泉。
面对一个又一个荣誉,面对一次次的鲜花和掌声,赵云雷总是说:“在‘河南地矿’这个大家庭里,有太多的人和我一样,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情。”30多年的地质生涯对于他而言,绝不意味着终点。目前,该院又承担了西藏的项目,赵云雷主动请缨,再赴西藏,在这条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征途上,继续践行“为共和国地质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本报记者 陈微娴 通讯员 孙承元)
白芝勇:“最美青工”的美丽人生 | 2013-12-14 |
最美地电人,共筑中国梦 | 2013-12-14 |
平凡英雄:北京飞控中心“嫦三”任务保障人员 | 2013-12-14 |
“种草博士”马玉寿:让绿色“种”满三江源 | 2013-12-14 |
兰新铁路铺轨项目部:新疆首条高铁这样铺通 | 2013-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