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姚奠中:低调求简不担“大师”名
//www.workercn.cn2014-01-0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 更多 |
待人温文生活淡薄
晚年的姚奠中,生活力求恬静清淡。每天定时作息,定量就餐,读报写字和练习自编的十段操。经常有求字、求教、拜望、采访等各种各样登门者,如果身体允许,姚奠中尽可能接待。
来访者十之八九都希望与他合影,私下他会笑着叹息“我成模特了”,但从不对访者显出一丝怠慢。
虽然名满山西,然而“姚奠中”这个名字,还不为三晋之外更多的人熟知。学生们常常为老师感到惋惜,“要是姚先生这几十年是在北京而不是在太原的话,凭借他的学术修养和书画造诣,一定会有比现在更大的声望。”
“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个读书人而已。”每当听到这些说法,姚奠中并无遗憾之情。
“学贵在识,艺贵在通,道贵在悟。三者备,是为中华人所独标之‘灵性’,其品味凌驾于智与慧之上,而不可以言语形迹表现。”周汝昌如此评价姚奠中。
书画家梁锋是山西解州镇人,与姚奠中的家乡稷山县同属河东地区,相距不远。在一次书法展上,梁锋结识了姚奠中,此后每年都到太原拜访求教。
一次交谈中,“姚先生谈到万荣的锅盔、油饼蒜菜、凉粉炒馍很是兴奋”,并嘱咐梁锋“下次来时带点解州的羊肉泡馍和绿豆饼尝尝。”
“等天气暖和了,回故乡看看。”梁锋说。
“行动不方便,你代我多看几眼吧。”
“天热了我陪你回去。”在一旁的姚力芸说。
只可惜,故乡未回,大师已逝。
刘毓庆说,现在很多学者学术与人格分裂,与人生分裂,与社会分裂。写文章是为了评职称,写大部头是为了出名,开讲办班是为了收出场费。“什么都想争,最后争到了这个,却失去了那个。而姚先生呢,一生什么都不争,但最后他得到的却要比别人多得多。”
“这是为什么呢?”刘毓庆反问。(记者 田国垒)
编辑:郑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