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转战多个文化岗位
对扬州文化稔熟于心
沉浸在文艺的海洋中,管世俊是快乐而知足的。他也从未想过,这样的生活会有所改变。然而,在一次文化系统的大会上,文化局长却主动问他,愿不愿意出任领导岗位。管世俊想都没想,一口拒绝了。一来自己没有任何管理方面的经验,二来觉得自己并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单位。
当时,文化局长并未多说什么。那年大年初一,一大清早,管世俊还在家里睡觉,就听到有人敲门。穿着棉毛衣裤的管世俊,穿过庭院去开门。门一开,竟是文化局长。局长什么话都没多说,只是拜年。但对于管世俊来说,却从心底油生了一股“士为知己”的感动。
没过多久,管世俊就前往广陵古籍刻印社任职。当时的刻印社状态并不好:体制不顺,经营不善。来到刻印社,管世俊毫不犹豫砍出三斧头:先是改变单位体制,后是改变营销模式,最重要的就是实行工资奖惩改革,实行浮动的分配方案。管世俊在中专是学经济的,隔了多年,当年学到的经济管理知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上世纪80年代,能够如此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并不多见。很多职工开始都想不通,都对这位38岁的一把手,心生疑惑。但是眼看着单位的效益节节攀升,个人收入也逐步提高,内心就逐渐佩服了起来。内部问题解决好后,管世俊还面临着外界的压力。当时的刻印社并没有单独的销售渠道,卖书需要通过本地的书店。为了开拓市场,他带着营销队伍四处跑,跑宽了营销道路。
刻印社红火了,可管世俊却丝毫没有停歇,更像是一名“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去哪里。工会主席、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曲艺团团长、财务科科长……管世俊如同“走马灯”一样,在各个岗位上轮转着。
直至1999年,管世俊又被赋予新职,担任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校长。教书育人,对于管世俊来说,是少年读书时的梦想,一旦实现,管世俊就不会放弃。他只记得,自己刚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就不走了,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学校里,管世俊用家长一样的温情,面对着每一位学生。他深知,这些孩子都是扬州文艺的未来和希望。在学校里,他熟悉每一位学生。有次学校组织学生体检,几位学生被检查出是肝炎病毒携带者。消息传出后,这几名学生迅速被孤立。管世俊知道后,带着他们到食堂,和他们同桌吃饭。甚至让他们先吃,自己后吃。管校长用自己的亲身亲历,告诉学生们,病毒不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
扬剧班的学员们毕业了,可正好遇上全国文艺的低谷,每个剧团的状况都不太好。管世俊亲自带队,在扬州各县市区举行学员汇报演出。每场演出后,他都要登台演讲,他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些孩子学艺的艰辛,他希望这些学戏的孩子,每位都能找到归属。每一次演讲完,台下都是掌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