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位“编外检察官”推着电瓶车,走在南大校园外的小路上。天色暗下来,他指着远处的阴影说,职务犯罪存在大量的“犯罪黑数”,一些隐案或潜伏犯罪已经发生,还未被发现,反腐防腐要化被动为主动。
所以,他才想画出那条清晰的底线,“即使在黑暗中也能闪着红光”,从而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很多人都在做的事,还是腐败吗?”
他最理想的情况是,通过自查、自省,大部分人主动远离了那条红线。“很多人都在做”变成“只有个别人在做”。
“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自信!”狄小华说,1990年,他是全国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狱警。几年后,他“看清自己在仕途上没希望”,又从监狱管理局考入南大读博。
后来,“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他离开机关,到南大当了老师。他的学生周金刚回忆,“在学校网站上的学术动态一栏,‘狄小华’这个名字刷新率太高了。”
自称非常自信的狄小华站在夜色中,身形瘦小。2002年成立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的时候,他还能靠一笔资助聘请助理,如今,因为所做的研究与学校考核相去甚远,他成了“光棍儿一个”。此前历时5年的研究,鼓楼区检察院给他的经费,是每年两三万元。
这位教授穿着杂牌子的旧棉衣,摁着数年前就过时的、已经掉漆的非智能手机,常年与动辄涉及金额百万以上的贪腐案件对抗。
“成就感除了发论文,还有成果对于社会的影响。”他薄薄的嘴唇翻动着,干燥得发灰。说起最近的“苍蝇老虎一起打”,他觉得看到了进步,充满希望。但他很快又补充道,教育无法包办一切,但制度建设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在二十多年前的一场聚会上,狱警狄小华被同学批评,“脸总是板板的,讲话不留情面,职业病!”然而二十多年后,学生评价他,“笑眯眯的,平易近人”。
这样的转变似乎并没有动摇他的本性。当被问及如果有人明明看到了他画出的那条腐败的底线,却还是想要踩上去,该怎么办时,他努力咧开的嘴角忽然收紧。
“那就要叫他感到疼!”狄小华厌恶地挥了挥手,干脆地说。(秦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