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梦想当刑警,却当了狱警。他曾进入机关,最终“出逃”求学。他和犯人打了半辈子交道,越来越平视他们。而这位法学教授眼下最执着的事,是给腐败“画一条清晰的底线”,一旦真的踩线——
狄小华:要叫腐败者感到疼
狄小华
狄小华和数以百计的官员打过交道,地点,大多是在监狱里。
面对这位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的时候,那些曾端坐于主席台上和办公桌后的人,穿着灰囚服,留着“寸发”,因为运用公权力谋取私利,失去自由。
有人抱着头说后悔,也有人依然瞪着眼睛声称:“我肥私,但没损公,怎么就成了贪官?”
“犯罪的底线很清楚,但腐败的底线还不清楚。”狄小华边说边用食指点住桌面,用力一画。
作为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所长,他已经花了七八年时间来“画”这条线。为此,他和检察机关合作,每年发表一篇专题报告,一对一访问了47名在押贪官,并对200多名职务犯罪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不久前,狄小华牵头编纂的《公职人员职业风险、自我认知、评估和调适手册》发布,印刷2000册,并将陆续发到南京市鼓楼区公职人员手上。这本被称为 “防腐手册”的小册子总共47页,包括34道测试题、评分标准和富含案例的告诫——题目得分越高,就越接近“踩线”。
“你对当官或升官的渴望?”“你对婚外情或婚外性生活的渴望?”“你对金钱和珠宝、字画等财物的渴望?”这些题目引起舆论质疑:问得这么直白谁会说真话?官员看了真有用?
狄小华抽出一本册子,啪地摁在桌上,“哎!说得很清楚,是自我测试!”
虽然不用上交测评结果,但狄小华相信,每个读到手册的人都会清楚他努力画出的那条线,踩线意味着犯罪。
“对于反腐和防腐这两件事,我的武器除了我的笔,还有手把手和检察官一起工作。” 这位犯罪心理学专家说。
从2005年开始,他开始与南京市检察院预防处合作,对各级检察机关进行培训,还完成《村官职务犯罪防治研究报告》等。眼下,他和鼓楼区检察院合作的“预防职务犯罪”课题,已经进行到第五年,成果之一就是那本“防腐手册”。
“他应该是南京的名教授中,最常跑检察院的一个。” 南京市检察院宣传处处长肖水金表示,狄小华不是那种待在屋里搞纯理论的教授。2013年底,他自己跑遍了江宁区检察院全部4个派出检察室,和所有的基层检察官都聊了一遍,只为“之后的培训能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狄小华认为,这全是因为自己经历,“和别的教授不太一样”。1980年,他17岁,做着“刑警梦”考了警校。可入学后,他发现警校改成了“监狱管理学校”,毕业后他被分回老家,成了一名狱警,一干7年。
当时,狱警和犯人谈话,一般都坐在椅子上,翘着脚、抿着茶、抽着烟,而让犯人蹲着,或者坐在小板凳上,称之为“居高临下”。
“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做法,很多都站不住脚。”这位教授如今表示,他曾用电警棍捅过一个拒绝劳动的犯人,那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动手打犯人,直到现在,他都牢牢记得那个人的名字,并在很多场合反复说起。
考研、读博、成为学者后,他长时间致力于废除劳教制度,同时反对利用人的“生理极限”进行审讯,并最早将“恢复性司法”这一法学前沿领域介绍到中国。这个概念与“报应性司法”相对,是“刑事和解”的基本理念。
“没有人是天生的罪犯,犯罪只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个别行为。” 狄小华说,他认为刑罚惩罚的是犯罪,而不能依此评价一个人的全部。而如果不能从肉体上消灭罪犯,又不能送他们上外星,那就意味着,他们还得回到社会生活中。
“恨其罪,爱其人。”说话大嗓门的狄小华用温柔的口气说着这句他可能已经重复了上百遍的话。
而这并不仅仅是一句话,当他以教授身份又回到监狱时,他教狱警在与犯人交谈时,要“平起平坐”,甚至得利用坐姿让犯人放松心情,并给他们也倒上一杯热茶。对于惊讶、拒绝的狱警,他直接说:“你去蹲蹲看,看你能蹲多久,蹲的时候能听进去什么。”
狄小华痛恨腐败。但在访谈职务犯罪者时,这位教授“平等”的态度让很多犯人敞开心扉,说了“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