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白岩松20年成长记录:能新闻“长跑”的人是靠精神工资
//www.workercn.cn2014-02-21来源: 大河网
分享到:更多

  记者、主持人、制片人、新闻评论员—在1993年到2013年中国电视急剧变化的20年,白岩松作为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亲历者,始终和这个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所经历的故事、他所关注的新闻和人,也成了见证中国新闻行业变迁,乃至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把钥匙。

  虽然已有《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等著作在前,但从央视二十年从业经历切入、讲述白岩松个人成长的著作目前还没有,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一个人与这个时代:白岩松二十年央视成长记录》首开先例,成为第一部带有白岩松自传色彩的著作。该书由中国传媒大学老师邹煜历经一年准备,五个月深入采访,印刻了白岩松的二十年央视成长记录,同时该书将中国二十年的社会时代史、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白岩松的个人成长史“三史合一”,首次作为“被记录者”的白岩松,也在书中再一次彰显了新闻人与知识分子的良知。

  被记录,

  “假装在看一个人,其实看的是背后变迁”

  记者:这一次为什么愿意做个“被记录者”?

  白岩松:一直有点忐忑不安,因为不知道是不是岁数的增长,还是时代的变迁,我觉得当我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我感觉和大家在一起,但是跟大家在一起时我感觉是一个人,这种感受非常强烈。这不是我出的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王群教授、吴玉教授打造华语主持人丛书的开篇作,为什么开篇作是我,与大家的各种联想、位置,都没有关系,可能因为我姓白,所以让我当小白鼠,做第一本是最艰难的,大家都不愿意做,里面涉及很多非常复杂的事情,谁让我姓白了,被迫当了一把小白鼠,何况都是我们的老师,也没法不答应。

  记者:从1993年到2013年,这20年,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白岩松:这本书不是传记,就是一个备忘,甚至与个人都没有关系。如果要说这20年,变化太大了,《东方时空》开播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小伙子,那个时候中央电视台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赞扬,《东方时空》开播拉开了整个中国新闻巨大的变革,时代快速前行,当初的创业者现在人到中年甚至人过中年了,过去脑袋显得很大,现在肚子显得很大,新闻也越来越不是一流人才向往的地方,大家现在更愿意去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

  我觉得这本书是在假装看一个人,其实是背后看变迁,看的不仅是新闻理念,还有知识分子的看法,有没有价值一说,当人们准备忘记的时候翻翻它,被忘了的事实是无可更改的,所以我觉得一切正常。

  立足新闻,“人只能顺势而为”

  记者:您刚才说现在新闻行业的发展,包括一流的人才愿意去中石油,中石化,您这个书的文案里面提到您是喜欢不断开拓的人,在严峻的媒体形势下,您怎样保持自己一个人逆流而上的状态,这几年央视不断受到质疑,您个人怎么样保持比较好的状态?不断开拓僵局?

  白岩松:我不认为你给下的定义“逆流而上”是事实,纵观几千年的历史,人只能顺势而为,但这不是顺坡下驴。哪个时代都有挑战的,我们现在觉得新闻不好做,那天我还跟同事说,不要悲观,现在新闻所能做的选题的宽度要远超过90年代,即便是我们在怀念那个时候,有《东方时空》改革,那是资讯严重匮乏的时候,现在资讯过剩了。

  我觉得量时代过去了,要做质时代。开疆拓土不是天天做新的,那是熊瞎子掰苞米。岁月累积了很多名声,各种各样的东西,你开始成为既得利益者,我能从20多岁走到今天,就是我那个时代既得利益者具有开疆拓土的理想主义色彩,我是被他们扶持着一路走过来,我与其对他们说感谢,不如以加倍的方式面对今天的年轻人,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我希望今天的既得利益者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理想旗帜飘扬的时候,为今天的年轻人多做一些事。

  记者:您之前提过在这个时代记者的尊严改变,最近发生了关于记者的很多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白岩松:我不这么看,类似于记者被利益所捆绑的事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东北有一句话叫“听到害虫叫不种地了吗”?尊严感看用什么衡量,用工资衡量的话,全世界大部分的国家新闻从业者的收入水准都排中下,没有排靠上的。新闻人的收入不光是由工资决定的,是三份工资,第一是人民币,美元,或者是欧元,养家糊口,物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谁也不要饿着谈理想,太不靠谱了。第二份是情感工资,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这个事情,前赴后继的。第三种是工资,是一种信仰,相信新闻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而且不会让人生枯燥。

  记者:新闻人领三份工资,您哪份工资领得最多?

  白岩松:短跑的时候,可能靠的是物质工资,因为得养家糊口,人要解决现实问题,中长跑的时候要靠情感工资,跟谁在一起跑是一种动力,能够真正长跑的时候,一定是靠精神工资,否则怎么支撑下去。而我,就是要做一个长跑的人。

  新旧业态,“纸媒应该穿透事实,提供更多的不一样”

  记者:您在书中谈到一些关于新节目的想法,做人物节目要做深度的,人性化的,有一些实际的操作吗?

  白岩松: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但是不会立即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我有一个想法,现在我们很多的人物访谈节目把人按在那就聊,在象牙塔里头,这个人是什么生活状态,和这个时代是什么关系,我要做的话,对一个人的采访,先以纪录片的方式拍一个月再说,再坐下来访谈。不一定将来是直接以立即在哪播的栏目形态体现出来,我认为应该是多媒体的载体。

  记者:谈新媒体,纸媒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很好的报纸可能都关了,具体的措施,不少报纸在招网络的人,国际传统纸媒在往互联网转型,融合。

  白岩松:我认为向互联网转型这句话是挺可疑的,首先纸媒要做好纸媒核心的东西,新京报的压力是不是要比有的纸媒小一点呢?我毕竟是了解很多生存状况的,我认为新京报相对来说,因为还有一些投入,包括人员在做相对有质感的报道,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我做过三年半的报纸,报纸是什么,只是一个资讯。今年我去德国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传媒老总,就在讲每天早上依然看报纸,我问看报纸的原因是什么,尤其是互联网的时代,他说不是看资讯,而是经过了一夜新闻的发酵,看到我们这里有哪种不一样。报纸报道的新闻,作为资讯本身肯定经过了一夜的互联网,电视广播的报道,人们早已经知道这个事情的本身了,第二天早上翻开报纸的欲望是什么,是了解这些事实的本身吗?是你穿透了事实提供了更多的不一样。(记者 梁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