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王蒙
中国人自古强调道德标准,古语说:“神目有电,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都是在提醒我们恪守自己的底线,不要轻易去违背。时下,社会诸多乱象令人不安,道德底线一词被频频提起,讨论不绝于耳。
马年新春,王蒙发声,用自己的阅历和智慧讲述:当代中国人如何守住底线。这个“底线”不止道德底线,还有政治底线、文化底线、民族底线。
60多年前,《青春万岁》让王蒙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后来,他完成小说近百部,曾任文化部部长,是中国文坛创作最丰硕的作家之一。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蒙仍笔耕不辍。去年,他出书两本:《这边风景》和《王蒙八十自述》。今年年初,他再出新作《守住中国人的底线》。48篇长短不一,写作时间各异的短篇文章组成了王蒙最新随笔集。他以其一贯中庸的态度,心平气和,层层递进。
不越“底线”即是大智慧
在书的开篇,王蒙首先排除了对“底线”有价值歧义的误导。
嵇康与阮籍一样不拘礼法,为何前者掉了脑袋,另一个活了下来?夫妻相处小技巧与国际形势有何种联系?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何成为王蒙眼中的经典?从摸球抽奖的概率游戏中,我们如何为人生励志?从对这些有趣事例的解析中,王蒙深入浅出,以事件引申观点,传递他对治国、为人的种种告诫。
对于治国,他说:“大道理可能变成空谈清谈”,“仅仅靠刺激、靠崇高与正义的自我感觉,靠豪言壮语、靠苦大仇深的悲壮与严峻是不够的。治国不够,治文也不够。”
对于为人,他说:“不可以己之尺去量度与自己追求不同的人,不可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俗来剪裁一切、排斥一切高尚高雅。”
王蒙对大而空、不切实际的“高调论者”的道德标准进行了纠正,提出持有“底线”的重要性。“持这种态度的人发现了自己的失误,相对比较容易弥补和纠正。”从他的论述可见,治国、为人都一样,无需惊天动地的理想、不切实际的目标,达到力所能及的正确,不越“底线”即是大智慧。
守住底线重在“无为”
在王蒙的人生哲学中,“中庸”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他总在过度与不及之间,成为一位“居间者”,保持着一种适度与恰当的平衡状态。在他的描述中,“底线”二字在“不能”与“不为”之间,正如他在书中写道:“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
在王蒙看来,我们不必都有大贡献、大创造、大德行,但至少应该少做那些违背常识的坏事和蠢事。哪些方面必须“无为”?王蒙说,不要违反客观规律、不要为表白自身需要而乱“为”,不要过度地“为”,不要斤斤计较地“为”……这样,“你起码还是正直地、正确地、正常地从而是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生。”
“无为”如此重要,我们如何做到“无为”?王蒙结合现实观察,以及这些年来他所坚守的处世哲学,对现实中那错误“有为”的现象,做出针贬和建议。
时下,通俗歌星大当其道,于是有人大声指责:他们败坏人民的欣赏水平,造成高雅艺术的困境。王蒙建议这些人“把力量放在高雅或传统艺术的建设与发展上,无须批评贬低通俗歌星”。
面对那些坚持谬误,还蛮不讲理的人怎么办?王蒙支招:“宣讲没意义的时候,更正确的做法其实是保持沉默和静观”,“对谬论唯唯诺诺、随声附和,恰恰是对谬论最大的惩罚!”一位美国汉学者,在并不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之时,直指中国社会问题,向王蒙发问,美国能为中国做些什么?王蒙脱口而出:“做好你自己的事。”
不带偏见地去观察他国社会
在书的最后部分,王蒙记录着他在德国、前苏联、日本的一些经历,文章看似游记,却引人深思。
在德国,一次雨后,他迷了路,受到偶遇路人的热情接待,并受约次日共饮咖啡。城市街道上,他看到,人们匆匆忙忙,没有一个悠踱的人。在餐厅里,食客都斯斯文文,轻声慢语,绝无高声谈笑。而德国人也经常不守时,也喜欢“开后门”。
在前苏联,他听到一句话在很多人嘴里机械地复制——“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他看到:新人结婚后,要向列宁像或无名英雄纪念碑献花;陌生人之间、服务人员、官员脸上看不到微笑;苏联人喜欢对外国事情做出“一清二白”式的判断。
在日本,他看到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痴迷,与人交谈时谦逊严肃的“傻气”,对生活细节近乎苛刻的精致追求。
在对三个国家的观察中,王蒙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和我们的生活,以去粗取精,帮助我们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让我们不带偏见地去观察西方社会的弊病和难题吧。我们称赞他们的一切应该称赞的东西,却绝不称赞那些不应该称赞的东西。”
王蒙说“底线”
你没有权利以最崇高的理念为根据而漠视普通人的正常利益、正常生活。
理想的实现靠的是实践,而不是理想自身的不断重复宣讲。
降低自己就是搞一些小花招、小手段、小阴谋诡计,成就于一时,丢人现眼于长久。
过于伟大或过于卑微,过于高明或过于愚蠢,过于奇特或过于陈旧的话语,都值得怀疑。
与其对旁人要求太高,寄予太大希望,不如这样要求自己与希望自己。
奉劝世人还是要善良厚道一些,即使只是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摘自《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记者宋磊整理)